誠邀您加入我們的Patreon計劃,成為會員後登入網站即享免廣告及專屬內容![可按此]
作者:嚴振邦 難度:★☆☆☆☆
生活的孤獨
你孤獨嗎?
可能你會說:「我剛剛才和朋友食過晚飯,上星期才和家人去了趟旅行,我不孤獨啊。」
我們問別人孤不孤獨,好像都關於生活的方式。你的生活中有沒有同伴,跟你做各種各樣的活動?有人和我吃飯,有人和我去旅行,有人和我看電影,我就不孤獨。這一種對「孤獨」的理解,可稱為「生活的孤獨」。
為自己做決定
但即使生活上不孤獨,在另一個層次,我們卻注定孤獨。
面對自己的人生,我們可以不孤獨嗎?人生中,我們要做無數的抉擇,定奪自己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你要做一個商人,還是要成為一個律師?你要做一個好人,還是壞人?這些選擇全都是自己做的,沒有人可以替你決定。就算你不做任何決定,讓環境推着你走,或者任由其他人替你說了算,最終也是因為你決定放棄自己做決定。所以說,就算不選擇,也是一種選擇。自己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最終的責任只有自己要負,也只有自己能負。在面對自己人生這個層面,無論有多少好朋友,人是注定孤獨的,沒有別人可以代替你自己。
當然不是想要成為一個怎樣的自己,你就能成為一個怎樣的自己。人生中總面對諸多限制,使我們做不了想做的事。我小時候想成為一個傑出的足球員,賣豬肉的可能也曾想成為一個偉大的舞蹈家,但因資質、教育、社會等種種限制,我們最終只能成為了現在的自己。縱使如此,面對人生的限制時,我們要怎樣做,這些決定本身也是我們為自己做,也只能自己為自己做。在限制下我們最終成為一個怎樣的人,除了自己,還可以由誰來負責?
面對死亡
所以可以說,不只在做人生的決定時,我們孤獨一人──即使面對人生的限制,我們也是孤獨一人。談及人生的限制,最大莫過於死亡。死亡讓我們所有的可能都變成不可能,所以往往被視為人生的大限。但吊詭的是,死亡雖是人生的大限,卻又迫使我們想清楚自己想要過怎樣的人生。若我們有永生,有無限時間,那麼我們其實也不用努力思考自己生命裏要做些甚麼,甚麼才對我有價值。反正生命無限的長,我根本不用整體地去思考整個人生。然而,因為有了死亡,因為我們發現自己會死亡,我們都不得不去思考,在有限的人生中,我們想過怎麼樣的生活,做個怎樣的人。或者反過來說,我們也可以從生命的末端去問同樣的問題:「當你將要死亡時,回想自己的人生,你會想自己擁有一個怎樣的人生?」死亡雖為大限,卻迫使我們認真對待自己正在過的人生──這正正是死亡對我們的意義和價值。
所以說,面對死亡這回事,我們都是孤獨一人。人皆會死,但每個人都只能面對自己的死。其他人死了,我們當然傷心。但這死亡,畢竟是他人之死,與自己的死亡是完全兩回事。只有自己的死亡,才是對我自己生命的真正限制,才能真正迫使我面對自己的人生。在面對自己的死亡這事上,我們是注定孤獨的。
存在的孤獨
這種面對自己人生、自己死亡時的孤獨,與文首所說的「生活的孤獨」不同,是我們作為人注定要面對的。用哲學術語來說,我們可稱之為「存在的孤獨」。
平時我們說孤獨,大多在說生活上的孤獨。我們都怕自己一人,所以生活上的孤獨一般都伴隨着淡淡哀愁。但這裏說的存在的孤獨,卻不是貶義詞,而只是對人這種東西的客觀描述。人就是要一個人為自己做決定,一個人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一個人面對自己的死亡。但我們不用哀傷,這沒甚麼可悲的,只是人本來就是如此而已。生活上覺得孤獨,我們可以努力地找個伴;存在上的孤獨,我們明白了,之後好好地思考面對自己的人生就好。
孤獨而不寂寞
面對人生和死亡,是自己一個人的事。可是,這不等於我們不會有同伴。就像考試一樣,試卷還是要自己去做,試題還是要自己去面對,但整個溫習的過程,卻可以有無數的同伴一起努力奮鬥,互相支持,互相鼓勵。甚至在考場中,你也可以聽到同伴的打氣聲。所以即使我們孤獨﹙alone﹚,但卻不寂寞﹙lonely﹚。
人生也一樣。就算每個人都要自己面對自己的人生和死亡,但我們卻可以關心身邊的人。這種關心,教感受到的人孤獨而不寂寞,也更有力去面對人生要自己面對的挑戰。
中秋將至,才知道香港中文大學已辦了三年的「中大愛心月餅」活動,每賣出一盒,他們就會送出一個月餅給沙田/大埔的獨居老人,讓我們的關愛傳到這些老人家手上 。人可能注定孤獨,但我們卻可做點東西,讓其他人不再感到寂寞。﹙註﹚
中大愛心月餅活動︰http://www.cpr.cuhk.edu.hk/mooncake/
註:本文對孤獨、死亡和人生抉擇的看法,主要參考自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和沙特﹙Jean-Paul Sartre﹚的哲學。
你必須登入才能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