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作者──略談沙特的「存在先於本質」

誠邀您加入我們的Patreon計劃,成為會員後登入網站即享免廣告及專屬內容![可按此]

Spread the love

作者︰Roger  難度︰★☆☆☆☆ 

 

  新一集《五夜講場──哲學有偈傾》的題目是《絕望的自由》,主要討論當代法國哲學家沙特在《存在主義是一種人本主義》(Existentialism is a Humanism)中的觀點。這本著名的小書乃沙特於1945年10月29日在巴黎所作的一次公開演講的講稿修訂而成,當中一句「存在先於本質」更是膾炙人口,真偽文青居家旅遊、閒聊辯論必備。究竟我們應該如何理解這句說話?

  沙特討論了兩種理解人的方式,分別是「本質先於存在」與「存在先於本質」。

  讓我們先從本質(essence)開始。一般而言,本質是界定某個類的特質,即所有屬於某個類的事物皆有、並且只有這類事物才會擁有的特質。當我們把握到某類事物的本質,我們便擁有該事物的概念,並且能夠通過它來理解某個事物是甚麼──屬於哪一個類。譬如,「由三條直線構成的圖形」就是三角形的本質,因為所有三角形都是、並且只有三角形才是由三條直線構成的圖形。而我們之所以判斷某個圖案是三角形,正因為它是個由三條直線構成的圖形。

  所謂「本質先於存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人工製品。要生產任何物品,工匠必須先要有該物品的概念──尤其是它用來達致的目的、要發揮的功能、需要具備的特質以及生產方式,才能依照它的概念把它製造出來。此所謂「本質先於存在」。根據基督教傳統,上帝正是一位創造天地萬物的超級工匠。由於全能全知至善的上帝不可能作出任何無聊、錯誤、意外或邪惡的事情,祂的創世之舉必有其充分理據與深意,並且在事物出現之前,祂亦必早已具備整個宇宙的發展藍圖。世界本身、乃至當中的一切事物、歷史上發生的各樣事情,定必有其由上帝賦予的存在目的、意義和價值。根據這種目的論式世界觀(teleological conception of the world),所有曾經、當下以及將會存在的受造物(creatures),都是上帝所編寫的「宇宙劇」中的角色,各有自己的本質──被安排的身份、角色與位置,並且應該按照劇本的安排,依次上場。跟所有受造物一樣,每個人未存在(出生)前已被上帝安排給自己的角色設定決定了將來應該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在這個意義下,人的本質先於、並且決定了人的存在,而每個人的存在意義,正在於努力探索、發現以及理解上帝賦予自己的身份角色,然後把自己被賦予的本質在生活中實現出來。

  隨着基督教的衰落與自然科學的興起,生活在現代世界的人,再難接受世界以及當中事物本身具有內在目的、意義和價值,因而普遍放棄了傳統的目的論式世界觀。而當我們發現世界並非依照上帝的劇本運作,便再沒有任何理由相信有先天地界定人是甚麼、永恒不變的人的本質或人性。每個人只是碰巧在某個時空誕生,本身沒有被預先安排擔當特定角色、追求某些價值,或實現某種理想和目的。對沙特而言,一個人是甚麼、擁有甚麼本質、要成為哪一種人、以甚麼身份生活,完全是自己選擇的結果。沒有任何先在的東西規定我必須成為某一種人。每個人都是存在於某個特定的處境中,然後通過自己的選擇成為擁有某種本質的人。每個人就是自己的作者:我們存在,然後設定自己的身份角色。在這個意義下,人的存在先於其本質。

  這裡有幾點值得留意。首先,「存在先於本質」意味我所選擇的身份決定了我是甚麼。但作為一個人,我最基本、核心的面向,並非某個由一組本質所界定的特定身份,而是那個沒有具體內容的身份選擇者 ─ 更準確地說,選擇行動(act of choosing)。我現在是一個教師,我也可以成為一個畫家、一個結他手,但作為一個人,我不是──不等同於──以上任何一個特定身份,而是選擇能力的展現。

  其次,我對自己身份的選擇是一種基本選擇。這個選擇並非以其他更為基本的目的或價值作為基礎;相反,一切目的、意義和價值皆建基於這個選擇。在我身邊的事物、發生的事情、以及自己與他人的活動,總會對我呈現為有助達到某些目的、阻撓我的活動、或跟我沒有任何重要關係。事物具有甚麼意義,視乎我生活其中的世界的主題,而這又決定於我是一個怎樣的人。如果我選擇成為畫家,我就生活在一個以「成為畫家」作為主題的世界,不同事物之間便擁有相應的意義與價值關係:鋼筆是實現自我不可或缺的工具;吃飯為了維持作畫所需體力;打籃球可以讓大腦放鬆、重拾靈感;到酒吧調酒是購買顏料、畫具、及其他生活必需品無可奈何的手段、元素週期表則基本上沒有甚麼用;即使我非常疲倦,也應該繼續作畫而不是去睡覺;而當我只能租畫室或買鋼琴時,應該放棄鋼琴。

  第三,甚麼是我的真正選擇並非我自己說了算,而是落實體現於我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和對不同處境的反應中。一個不斷告訴別人自己要成為畫家,卻從不作畫、對藝術史毫無興趣、把所有金錢花在吃喝玩樂的人,明顯沒有真正選擇成為畫家。

  第四,作為一個人,我每一刻都可以、並且必須選擇繼續扮演一貫的角色或成為另一種人。當我選擇後者時,我便改變了我的世界,相同的事物亦因而擁有不同的意義與價值。

  第五,說人可以/必須選擇,並不是指人有無限的可能性──每個人可以有的選擇當然受到她的過去與當下的處境所限制,而是強調沒有人是被先天地注定只能以一種身份生活。

  最後,「存在先於本質」這個說法沒有否定不同人之間有共通之處──屬於同一物種的人,當然會分享某些類似的物理、生理與心理特質。甚至應該說,沙特當然也認為人有其獨特的本質──至少,所有人都是、並且只有人才是「存在先於本質」,通過選擇來決定自己是甚麼、應該過怎樣的人生。

 

注︰《絶望的自由》6月25日晚上11時港台電視31播出。《五夜講場—哲學有偈傾》逢星期一晚上11時至12時於港台電視31及31A播放;港台網站tv.rthk.hk及流動程式RTHK Screen視像直播及提供節目重溫。《五夜講場》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rthktalkshow

原文刊於立場新聞

封面原圖︰Roger 畫的沙特

Roger

百足哲學教師,曾full time兼職任教各大專院校內外課程,現除踢波畫畫玩音樂之餘,part time長駐某專上學院荼毒青少年。做人嘅ununiversalizable maxim係:「盡興地工作,嚴肅地玩樂」。

More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