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邀您加入我們的Patreon計劃,成為會員後登入網站即享免廣告及專屬內容![可按此]
作者:Samson 難度:★☆☆☆☆
動物從來都是人類凌虐的對象。不過有些動物似乎比其他動物更平等。實驗室中的,農場上的,動物園裏的,都是悲慘的生活。唯獨是寵物,一群被人類圈養在家的小東西,卻過着截然不同的幸福生活。但其實這只是表象:寵物面對的苦難,往往不比其他情况下的動物少,整體來說,寵物飼養是令動物受苦的不道德行為。
動物福祉不止看個別的幸福
熱愛動物的主人或會反駁,他們無微不至地照顧寵物,雙方過着幸福生活,說寵物飼養不道德實在匪夷所思。沒錯,主人寵物雙贏的例子當然不容否認,但我說的不是微觀的個別行為,而是從宏觀的角度分析整個寵物飼養活動而下的結論。如果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從寵物的生產、入手的途徑、飼養的環境、相處的方式等,每一環節都對動物有不同程度的傷害,而且極難避免,從動物整體而言,受苦的例子遠比快樂多,因此如果我們真的關心動物福祉,不合乎道德就是最合理的結論,可惜一般人只着眼自己和其寵物,才見樹不見林。篇幅所限,下文只能提出一些重點供大家思考,對象亦只能集中於貓和狗兩種最常見的寵物。
「自古以來」的改造動物
一般而言,獲取寵物的途徑不外兩種:領養或購買。前者的問題不大,暫且不論。購買寵物涉及的問題則最少有兩個﹕其一是寵物的生產方式,也就是馴化與配種的後遺;其二是入手的途徑,即是市場化買賣,而兩者是互相影響的。先談前者,如果大家有逛過寵物店,定必見過滿店的可愛寵物。坦白說要成為買家被愛的對象,首先當然要外形討好,即是可愛。除此之外,性格還要溫馴服從,但天底下哪來這麼多內外兼備的貓狗?當然是配種改造和大量繁殖而來。雖然有人會說,馴化、配種與改造動物已有數千年歷史,並非第一天出現,但此回應一則犯了謬誤,「自古以來」不代表正確,過往的錯不能證立今天的罪;二來並沒有真正了解現况,那就是改造正變本加厲,遺害比以往嚴重。比方說摺耳貓就是最知名的悲劇主人翁,可愛外表伴隨的是骨骼與關節等遺傳病,但受歡迎的「貨品」就是要大量生產,做生意才懶理畜生的死活!為了外形上的喜好,製造有缺陷而痛苦的生命,就是市場化買賣的必然結果。緊接的問題還有供需引致的大量生產與遺棄。動物繁殖場為了降低成本而如何虐待動物,相信不用我說明。那些困於籠中,滿身毒瘡無人理會,還要被迫交配至死的動物慘况,以及事後被當次貨捨棄的下場,都令人不得不反對這些寵物衍生產業的存在,而治本的方法,當然就是中止需求,放棄飼養。
城市的飼養環境
方才的問題源於動物買賣,但即使是領養的寵物,回到家中亦不一定活得更好。虐待、遺棄寵物的主人比比皆是。年老生病就被棄之不理的寵物有多少,看看各類動物收容所長年滿員就可明白。就算幸運地不被遺棄,有多少主人認真考慮飼養環境的重要?現代都市的飼養環境基本上是狹小空間下的圈養。比方說狗,其天性就是好動(貓會好一些),有養狗的都明白狗放風時的興奮與困在家時的沮喪。但有多少主人有足夠空間給予牠們?遑論那些乾脆把貓狗困於屋中籠子的慘况。除活動空間外,動物也需要社交和外來刺激。留在家中的寵物有多少時間可以與主人,甚至其他同類互動?很多主人大概連每天溜狗也未必做得到。動物心理學家早已指出,長期困養、缺乏活動會令動物情緒低落焦慮,進而影響健康。你真的肯定牠們活得比其他社區動物更自由更快樂?
如果困養不行,放養會更好嗎?可不一定!現代都市環境危機四伏,汽車,有毒垃圾滿街,更不要提那些虐待動物的狂徒。你放貓狗出街,就相當於置其於刀鋒邊緣,倒不如困在家中還安全點。而說到放養,可以分享一則有趣的新聞:澳洲某些社區因為放養的家貓太多,將附近的原生鳥類殺得片甲不留,竟有絕種之虞。我猜想貓主萬萬想不到養貓會破壞生態平衡。可見不論困養或放養,都要面對傷害寵物(或其他動物)的兩難。
或許再退一步,假設閣下善待寵物,又不是典型的香港人會受土地問題困擾,家逾萬尺,寵物有足夠活動空間和同伴,那還有沒有問題?答案是有。首先,不少主人其實是空有愛心而欠缺智力,往往疏忽照顧而不自知。最常見的例子莫過於過量餵食令寵物癡肥生病;較弱智的例如曾有主人替肚瀉的狗兒塗藥油醫肚痛而延誤治療,令人哭笑不得。
Edward Hopper – Cape Cod Evening (1939)
把寵物當人看
寵物擬人化亦往往是災難的來源。於此讓我先說個故事﹕話說朋友曾經擔心家中肥貓單獨一隻寂寞,考慮領養多一隻添伴。問題是,貓咪真的懂得寂寞?我們當然知道貓狗等腦神經較發達的動物能感到快樂,憂傷或恐懼,但寂寞卻是更高程度的情緒:它要求高度的自我意識與判斷力,因此害怕貓兒寂寞可能只是一廂情願而已。其實大部分主人都習慣將寵物擬人化,此舉可算人之常情,背後涉及複雜的心理結構和情感依賴關係,在此未能詳述。麻煩的是擬人化很多時候會引致不恰當的對待,傷害寵物而不自知。例如很多主人會將貓咪當成人類兒童般打扮,替其穿衣,但貓咪其實需要經常舐毛清潔,衣服對貓只是妨礙。不過這還算是小事,更嚴重的例子是有素食主人希望其貓咪更健康而只提供素食,致其營養不良。要知道貓與人不同,肉食動物是不可能茹素的(這其實是常識吧?)。這些思慮不周的舉措顯示的是典型的人類中心主義——想當然的把人類的喜好應用於其他物種身上。就好像那些頑固家長,只從自己的喜好安排而不理會子女的真正需要。這亦正是很多空有愛心而不用腦袋思考的主人的共性,可憐最終受害的只會是動物。真正的愛必需建基於理解,實踐於恰如其分的對待,而不是幻想對方成為自己心目中的模樣。對動物如是,對人亦如是,但常識往往就是缺席。
生為動物,如果遇上好主人,生活或許比在街上流浪要好;另一方面,寵物對主人心靈上的安慰亦是難能可貴的經驗,這些都是不容置疑的好處。但考慮到上述各種有意或無意的傷害(事實上還有很多問題未能談及,讀者有興趣可參考結尾的延伸閱讀),加上大量缺乏愛心或智力的主人,寵物飼養更多時候只是製造悲劇,功不抵過。可是歷史不能重來,在馴化動物大量存在的今天,棄之不理並不在道德選項之列,飼養寵物也只能是迫於無奈的最少之惡。但我們必須緊記,每一隻幸福寵物的身後,是更多不幸待救的生命。
延伸閱讀﹕Pierce, Jessica. Run, Spot, Run: The Ethics of Keeping Pets. Chicago: Chicago Press, 2016.
﹙原文刊於2018年1月14日星期日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