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我?── 自我同一性的問題

誠邀您加入我們的Patreon計劃,成為會員後登入網站即享免廣告及專屬內容![可按此]

分享文章︰

作者:L  難度:★★☆☆☆

 

*原文刊於二零一七年一月十五日明報
原載網址為:http://bit.ly/2jW0pGd

  我們深信,二十年前每天只是上課做功課、做習作的那個小孩,十年前只懂玩樂的那個青年,現在獨自對着熒幕的你和未來找不到工作那個人,都是同一個人。可能你沒有想過不同時間的你是否同一個人,因為我們從來都沒有懷疑過。既然我們那麼肯定,哲學家就想進一步知道,究竟那個小孩、青年、失業人士和你究竟有什麼關係,使得「他們」其實都是同一個人。

  作為一個哲學問題,自我同一性(personal identity)的討論正是探討究竟什麼令我們於時間流逝中仍可稱為同一個人。[1] 詳細一點地說,哲學家想找出自我同一性的必要及充分條件:X 和 Y 符合某條件的話,X 和 Y 就是同一個人,而且如果 X 和 Y 是同一個人,則他們必然符合這條件。

因為同享同一靈魂?

  坊間有不少人認為是我們的靈魂使得我們在不同的時間是同一個人。亦即是說,如果 X 和 Y 擁有同一個靈魂,則 X 和 Y 是同一個人。這個說法也符合流行文化中很多電影及動漫的設定。  

  可是,以靈魂定義自我同一性的話,我們無法察覺一個身體在一分鐘前後是同一個人(誰說不同靈魂的心理狀態一定有分別?)。而且,兩個不同身體,就算他們的性格行動完全不同,都有可能是同一個人,而我們也無法判斷(誰說一個靈魂只能進入一個身體?)。這些理論後果顯露了以靈魂定義自我同一性的問題:靈魂不能被我們觀察,所以如果以靈魂定義自我同一性,我們無法判斷以前的「你」和現在的你是否同一個人。

  可能有人會說:「靈魂不同了是會被發現的啦!你看瀧和三葉(電影《你的名字》男、女主角)靈魂互換之後還不是還存着自己本身的記憶嗎?就算身體本來是屬於三葉的,我的靈魂記得我是瀧我就是瀧!」但是,如果是這樣,那我們直接拿記憶作為自我同一性的條件不是更好嗎?靈魂不能被經驗,但記憶可以啊!(而且,作者並不相信世界上存在着靈魂,但這個是另一個形上學的課題,在此不論。)

因為記憶有聯繫?

  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John Locke)便認為自我同一性的關鍵在於我們擁有某種能力,在做一件事時同時意識到「是你自己正在做這件事」,加上這種能力使我們回憶過去時,能記得是自己那時正在做某事。洛克認為,此能力使得我們是同一個人:如果 X 記得自己是 Y,則 X 和 Y 是同一個人。

  根據這一種看法,如果你的朋友陳仔失了憶,而且不能回復記憶,那面前的這個人就已經不是陳仔了。可能有人會接受這個理論後果,但若果陳仔不是失了憶,只是忘記了他小時候發生的事,陳仔就不是小時候的「他」嗎?

  而且,以記憶定義自我同一性會有循環(circular)的問題。如果陳仔得了幻覺,以為他是你,以記憶定義自我同一性的話,陳仔便是你!但他沒可能是你啊!可能你會說,陳仔不是真的記得自己是你,他只是似乎記得自己是你。然而,我們又如何去分辨真的記憶和假的記憶?似乎一個可行的分法是:真的記憶是我似乎記得自己,並且我真的是以前的我;假的記憶是我似乎記得自己,但我不是以前的「我」。

  但這樣去分辨真假記憶的話,以記憶定義自我同一性本身就預設了自我同一性:要知道 X 和 Y 是否同一個人,我們要先知道 X 是否真的記得自己是 Y,而要知道X 是否真的記得自己是 Y,我們要先知道 X 和 Y 是否同一個人……

因為心理狀態有聯繫?

  既然我們都有可能會忘記自己的過去,有人認為那麼我們用心理狀態的連續(psychological continuity)便沒有問題了:如果 X 的心理狀態和Y的心理狀態是有因果關係,則 X 和 Y 是同一個人(這裡心理狀態包括我們的情感及五官所接收到的資訊)。例如,陳仔就現在十分睏但卻堅持加班,因為陳仔懼於老闆的加班命令,而陳仔為什麼聽從老闆的命令則是因為陳仔害怕被辭退,進而陳仔害怕被辭退是因為他之前決定了要儲錢買樓……這種心理狀態的連續,理論上可以追溯至我們出世時,甚至出世前腦部已經發育至相對健全的時候。所以,就算陳仔忘記了小時候發生的事,他現在的心理狀態和小時候的陳仔的心理狀態是有因果關係的。以心理狀態的連續定義自我同一性的話,陳仔和他不能記起的小時候的他,便是同一個人了。

  可是,以心理狀態的連續定義自我同一性會有複製(duplication)的問題。設想有一個瘋狂科學家,把你腦內的所有資訊都複製下來,並且把這些資訊存入已經被他洗了腦的陳仔的腦袋裡。現在陳仔的心理狀態和你的心理狀態都是來只以前的你的心理狀態,如果以心理狀態的連續定義自我同一性,陳仔和你便是同一個人了!但明顯地陳仔和你是兩個人!假如手術成功複製你腦內的資訊之後你不幸死了,但陳仔卻繼續帶着你的記憶活下去。倘若你跟陳仔是同一個人,難道你既死了又活着嗎?

因為同享同一身體?

  為什麼陳仔跟你是不同的人?我想不少人會認為,這是因為你和陳仔是兩個擁有不同身體的人。日常生活中,我們識別一個人都依靠看他的外表。所以可能很多人會認為,自我同一性是取決於身體:如果 X 和 Y 擁有同一個身體,則 X 和 Y 是同一個人。我和陳仔不是擁有同一個身體,所以我們不是同一個人。

  可是,若果陳仔不幸遇上車禍,被迫切肢,沒有了一條腿的陳仔身體上和之前不同了,但沒有人會認為陳仔變了另一個人。就算陳仔從都沒有遭遇過什麼意外,透過新陳代謝,在若干年後陳仔身體內的所有細胞將會完全地被新的細胞所取代。那即是說,就算若干年後「陳仔」的身體和現在的身體其實是不同身體,但我們仍然會認為若干年後的「陳仔」和現在的陳仔是同一個人。

  而且試想像一下,如果我將陳仔的腦部移植至 C. 朗拿度的身體,我們大多會認為,結果是陳仔擁有了 C. 朗拿度的身體,而不是 C. 朗拿度擁有了陳仔的腦部。所以,腦部移植後雖然身體不同了,但擁有 C. 朗拿度的身體仍然是陳仔。

因為同享一個腦部?

  若果你認同剛才腦部移植的例子,那麼可能你認為腦部是人類最重要的器官,所以或會想自我同一性取決於腦部:如果 X 和 Y 擁有同一個腦部,則 X 和 Y 是同一個人。這樣便可以解釋為何我們會認為擁有 C. 朗拿度身體的人仍然是陳仔!

  可是,以腦部定義自我同一性,其實與以身體定義一樣,都會面對類似的問題:雖然和身體的新陳代謝速度不同,但腦部也有新陳代謝。即使整個腦部都不再一樣了,但我們明明還是同一個人。而且,若果陳仔又不幸遇上車禍,但今次受傷的是他的腦部,須切除部分腦袋來拯救他的生命。手術過後,可能陳仔的性格會有所改變,又或者不能夠流利地說話,但我們都不會說手術過後,因為他的腦不同了,所以他已經不是陳仔。

  為何以身體或腦部定義自我同一性都會遇上相似的問題?主要是因為身體和腦部都是由部分所組成──身體由不同器官所組成,而腦部由大腦、小腦、腦幹等等所組成──所以身體及腦部的同一性是一個程度問題(matter of degree):某時刻的身體或腦部在多大程度上和另一個時間的身體或腦部相同。可是,我們卻不認為自我同一性是一個程度問題,而是一個全有或全無(all or nothing)的問題── X 和 Y 只能是同一個人,或是不同的人。但是,若以身體或腦部定義自我同一性,那就代表假設了自我同一性是一個程度問題,和我們認為自我同一性是一個全有或全無的問題有所衝突,所以上述兩個理論必然失敗。

因為身體腦部有聯繫?

  或許有讀者看到這裡會說:「完全相同的身體或腦部這要求太嚴格了!我們只是說之後的身體是來自之前的身體便沒有問題吧?」其實在日常中,我們不時用物理上的連續(physical continuity)來理解其他物種的同一性:一棵小樹長大成一棵大樹之後仍是同一棵樹,一粒蝌蚪變成了一隻青蛙仍是同一隻生物。所以有人會認為我們也可以用相同的方法定義自我同一性:如果 X 的物理狀態和Y的物理狀態是有因果關係,則 X 和 Y 是同一個人。例如,發育成現在的陳仔的以前那個嬰兒,和陳仔未來(祝願陳仔不會英年早逝)老化成的那個老伯,因為他們物理上有因果關係,所以他們是同一個人。(若果你被腦部移植的例子所說服,也可以將物理上的因果關係限制於腦部:如果 X 腦部的物理狀態和Y腦部的物理狀態是有因果關係,則 X 和 Y 是同一個人。)

  的確,以物理上的連續定義自我同一性的確能避免那些因為身體或腦部改變了而會變成另一個人的反例,因為物理上的連續不代表物理上相同,小樹長成大樹及蝌蚪變成青蛙便是例子。可是,這定義除了有上述提及的複製問題,也會有分枝(branching)的問題。

  試想一下,有一個瘋狂科學家把陳仔的腦部拿出來,然後把他的左腦放進一個沒腦的身體,右腦放進另一個沒腦的身體。如果以腦部物理上的連續定義自我同一性,擁有陳仔原本的左腦那個人,和擁有他原本右腦的那個人,兩個都是陳仔了,但明顯他們是兩個人。[2] 或者想一個現實一點的例子:同卵雙胞胎(identical twins)是來自同一粒受精卵的,根據物理上的連續的定義,同卵雙胞胎是相同的人,但明顯他們是兩個人。

  以心理狀態、身體或腦部的連續定義自我同一性的共同問題是,自我同一性是一對一的關係,而因果關係可以是一對多的關係──一個原因可以有多於一個的結果,一條因果鏈可以分開成多條因果鏈。

沒有「我」?

  我們探討了以身體、腦部、靈魂、記憶、心理狀態的連續和物理上的連續來定義自我同一性,發現每個都有其問題。英國哲學家大衛•休謨(David Hume)便認為根本沒有一個「我」在背後令到不同時間的「我」是同一個人。休謨認為,「自我」根本就是我們心理狀態的總和,而因為我們的心理狀態不斷在變,「自我」也不停在變。所以,根本沒有什麼東西能夠拿來說不同時間的「我」是同一個「我」。

  可是,如果我們找不到什麼東西可以拿來定義自我同一性的話,我們就要承認,以前的「你」,現在的你和未來的「你」,是三個不同的人。試想一下,如果未來的「你」和現在的你是不同的人,你為什麼要為了「他」日日加班?如果以前的「你」和現在的你是不同的人,為什麼你要為「他」所做的事情負責任?你又憑什麼獲取「他」的勞動成果,拿「他」的薪金呢?說到這裡,似乎沒有人會肯放棄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吧。

 

註1:心理學也有「personal identity」的研究,但作為心理學的問題「identity」不是指同一性,而是指特徵,即研究構成一個人的心理特徵。
註2:此思想實驗來自哲學家Derek Parfit。Parfit日前與世長辭,作者謹在此悼念Parfit以及向他致敬。

moralL

L,喜愛探討倫理學或道德哲學問題,即道德L. 在道德低谷思考還有什麼不道德的事情可以做. →→支持我們←←

More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