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念不二

誠邀您加入我們的Patreon計劃,成為會員後登入網站即享免廣告及專屬內容![可按此]

Spread the love

作者:甘仔       難度:★★☆☆☆

 

            「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唐代無盡藏嘅呢首詩,好巧妙咁把握到從執念到智慧之間嘅轉化過程。

            人活著就有意識。只要你一日未死,生存喺呢個世界,同呢個世界互動,我哋嘅意識就會或多或少咁,要求我哋用概念把握事物,命名外在嘅野。如果世界上嘅野冇名字,我哋根本就分唔到邊個自己,邊個唔係自己,更加唔使講咩天地同眾生。名字係我哋走入世界嘅起點,正如老子所講:「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人喺世界中存活,就需要名字,名字係將物我無分嘅世界切開嘅利刃。

            但係,點解我哋會有給予事物名字嘅能力呢?呢種能力究竟係邊度嚟?似乎喺人運用與生俱來嘅心智能力之時,產生嘅念頭必然會以概念名字分割事物。從心念、命名、理解、自我到世界,其實就係人類理解世界嘅「原罪」,人嘅誕生必然附帶嘅野。

從「偏」、「執」到「我執」

            運用概念把握世界,本身就係「偏」與「執」。每當人嘗試用概念理解世界,就必須分割理解世界。若果我哋要理解自己係「呢樣野」嘅時候,就排斥咗概念上唔係「呢樣野」嘅部分,呢種做法其實就係:將一個整體一分為二,執起其半。故此,凡稱概念者,必然係偏於一側,而揚棄餘下異他嘅部分。概念所把握嘅野,必然只屬某一部分,而唔可能顧及整體本身。

            人類嘅知性活動,必然令人「見樹而不見林」。概念活動所把握嘅,就係將世界當中生生不息嘅本源「執」起,好似拎木桶去河邊打水,本來嘅活水變成死水,強行將動態當成靜態。用佛家嘅話嚟講,世間嘅萬事萬物,由多種因緣和合而生,刹那變化,無有停止,事物本來就不可能常住,因為事物本身就「無自性」。所以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既然念頭無可避免就有偏見,人又唔能夠免於概念思考,因此我哋好難避免對事物嘅死執。但就算係咁,我哋要避免呢種對事物嘅死執會變成咗自我拘執,造成一種自我拘禁。

            呢種對自我嘅拘執,可以話係最常見嘅執念,一種對自我常住嘅「我執」:認為自己嘅存在唔會腐朽。人做嘅野必然同自己有關,即使某一個行為係為其他人而做,但總有個「我」係背後運作,只要一息尚存,生命嘅體驗必有我之所在。但問題就係,好多人就係察覺唔到「我」其實每一刻都喺變化之中,所謂「人有生老病死,物有成住壞空」,當事情嘅變化令到常住不變嘅「我」接受唔到嘅時候,就會產生莫大嘅痛苦,呢種迷惑會產生對過往嘅留戀,一種壞循環,走唔到出嚟。佛家會話呢種情況就生起「三毒」,即「貪瞋痴」,繼而流轉生死苦海。

追自己條尾嘅狗

            生命嘅苦,基本上可以分為兩種層次,一種係與生俱來嘅苦,如身體帶畀自己嘅苦,生老病死,呢個係第一層。但通常有第二層嘅苦,多數人並不自覺,而呢種苦就係將第一層嘅苦視為一個「可解決嘅問題」,執著於解決問題,從而生出另一種嘅苦。例如每個人都會死,呢種當然係一種苦,但執著於生命,甚至好似《鋼之鍊金術師》整套動漫所講:主角因為母親嘅死,進行人體鍊成,以致弟弟失去手腳,然後再去尋找新嘅方法搵番自己嘅身體,就造成第二種苦,為自己徒增煩惱。

            箇中嘅原因,在於人嘅執念,往往會否認生命其實係不停運轉嘅動態本質,唔肯接受真正意思下嘅「變」,唔肯接受母親已死,唔能夠如實觀。若果人嘅執念強行鎖住睇到嘅事物,繼而將所見嘅現象睇成係「問題」,則只會令一個問題,生出另一個新嘅問題。另一個例子係,有朋友畀女朋友指責佢好煩,於是佢不斷係雙方嘅訊息對話當中搵證據,證明自己其實有「三日零四個小時」無搵過佢,咁點會係煩呢?佢將自己令人煩厭嘅位,視為一個可以被解決嘅問題,最後令人覺得佢更加煩。

           當人產生痛苦,產生執念,再回溯呢種痛苦嘅感覺,只會令自己二次受傷。佛教當中《雜阿含經》曾講過呢種其實係「第二支毒箭」,自尋煩惱嘅人,只會令自己苦上加苦。就好似當一隻狗肚餓嘅時候,以為自己條尾係食物,不斷追自己條尾嚟咬,實質上只會能自己更攰更餓。呢類生活嘅狀態,就似用咪對住音響所產生嘅惡性循環,最後整壞晒所有音響,而念念相續,實在唔使講到六道輪迴嘅超自然問題,當下此刻就足以令自己置身喺無間地獄當中。

否定嘅否定

            要離開一個概念嘅監獄,首先就要了解到自己所身處嘅係一個監獄,而且我哋正係自我拘禁嘅狀態之中。若果唔能夠將自己抽身,將自己由觀察者嘅角色,轉換為被觀察的角色,我哋就好難整全咁把握自身嘅狀態。

            人遇到問題時,通常直接會走向原來狀態嘅反面:如一個人失戀,最直接就係向對方報復,或者作賤自己,意識唔到問題並唔係「是與否」,只遊走兩種對立選項之間,而冇悟出背後構成整個「是與否」嘅框架係咩。兩極選項都只係一種執念,人要整體咁把握背後嘅框架,先能夠了悟自身嘅位置。

            陷落兩極執念之間嘅人,只有學懂接受異他嘅事物,擁抱成一個整體,先可以從層層執念中慢慢解放出嚟。當然,我哋都唔應該將因執念而生嘅煩惱睇得太負面,若果無煩惱,就冇可能生出後嚟嘅智慧,兩者表面上互相排斥,實情係一體兩面。執著於「唔執著」,都係一種執著。執著於智慧,只追求純粹嘅完美,亦係對煩惱嘅過度排斥,此之為「空執」。

            然則,咁樣嘅話,執念又可以點破除,智慧又喺邊度呢?既然如此,我建議讀者可以再三讀一讀文首嘅詩,或者順便睇一睇其他文章,當下即是,何樂而不為呢?

 

﹙原文刊於2021年3月號《迴響》﹚

甘仔

為人低調又低俗,但希望讀者不會覺得文章低能與低質; 興趣是歐陸哲學,現在研究的是與生物語言相關的課題; →→打賞荼毒室←← 很喜歡貓與兔,閒時會思考牠們究竟懂不懂人話, 一想到這個問題,便察覺還有很多論文要看,便頭暈眼花了。

More Posts -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