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松閣:不平等的平等?

誠邀您加入我們的Patreon計劃,成為會員後登入網站即享免廣告及專屬內容![可按此]

Spread the love

作者:Samson     難度:★☆☆☆☆

 

  現代社會常常強調平等的重要,但觀乎人類歷史,完全平等的社會從未出現,不平等的現象倒是俯拾皆是。到底是否所有的不平等都是不合理的?平等又是什麼意思?下文將對平等做些簡單的概念分析。

  「平等」(equal / equality)是個內涵豐富的概念,它可以被用作中性的事實描述,也可以是種價值判斷。例如當我說 A 君和 B 君體重相等時(英文會用 equal,中文於此大概不會翻譯為「平等」而是「相等」),就是事實描述;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是一種價值判斷和要求。本文討論的將是價值意義下的平等。不過即使收窄範圍,平等這概念的內容仍然十分複雜,下文只能做最基本的區分。要了解何謂平等,必須先明白以下的區分:「平等對待」(equal treatment)與「平等考慮」(equal consideration)。前者指的是相同的具體措施,後者指的是同等的考慮比重。一般而言,平等考慮要求平等對待,例如男人與女人政治上需被平等考慮,所以具體對待上理應同樣有投票權(而且具同等效力)。不過平等考慮其實也可以要求不平等的對待。假設你有六百萬遺產和兩名兒子。小兒子很聰明,又懂得投資理財;大兒子非常魯鈍,沒什麼謀生技能。按平等對待原則,應該均分兩個兒子每人三百萬。但如果按平等考慮,希望兩人往後可以維持相若的生活質素的話,小兒子得二百萬,大兒子得四百萬應該更符合平等考慮。由此可見,不平等的平等是可能的,因為不平等的對待可以是基於平等考慮下的合理安排。

  倘若我們重視的是平等考慮,接下來的問題就是考慮的內容。 從社會層面來說,平等考慮一般包括機會、地位、收入等等。就機會而論,社會上的職位和教育機會,理應平等地對所有人開放。比方說,大學學位應該是所有學子都享有平等機會,公平競逐。最近日本東京醫科大學被揭發於入學試中一律扣減女考生分數,就是剥奪女性平等入學機會的惡例。但正如方才所言,並非所有不平等的對待都是錯的,關鍵在於其背後的考慮,仔細一點而言,就是該考慮是否與當下的情況相干。如果某公司招募辦公室助理,但拒絕男性申請者,那明顯是不平等的錯事,干犯性別歧視。因為辦公室助理此職位考慮的應是申請者的工作能力,性別於此是不相干的。另一方面,如果某製藥公司招募試藥員測試子宮頸癌新藥的效能,則拒絕男性申請者顯然是合理的,因為性別於此是最為相干的因素。簡言之,社會上不平等的現象,不能一概視之為錯誤,理應逐一檢視其背後的根據才能準確判斷。

  雖然不平等的平等是可能的,但亦非所有替其辯護的說法都可成立。社會上時常有一種講法,就是職位和教育機會其實已經足夠平等,不過由於職位和教育理應按才能分配,失敗的人只能夠怪自己不夠努力,技不如人。香港人應該不會對這種論調陌生,此正是老一輩常常用以批評年輕一代的說詞。但平等機會所要求的不只是形式上平等,例如大學學位規則上的確是公平公開,所有考獲入學資格的學生不論年齡性別種族皆可申請,但香港社會有否提供足夠的條件讓所有學生可以真正發展其能力,公平地與其他人競爭?落選的學生是否都是不夠努力?還是根本輸在起跑線,努力也無濟於事?於此有兩點事實可作參考。第一,樂施會於2011年曾進行題為《食物通脹下貧窮家庭生活狀況調查》,發現六個有兒童的貧窮家庭中,有一個陷於捱餓狀態。第二,2011年香港教育學院研究發現,本港富有及貧窮家庭的子女,入讀大學的比例相差近3倍。調查指出因為基層學生得到的學習支援較少,影響自信心,即使能力與富有學生相若也認為自己比別人不足,影響表現。由以上兩點可見,窮與富造成起跑點上不平等,結果是貧窮學生根本沒有足夠的條件去發展才能,先天地比富人陷於劣勢,並不是真正意義下的平等機會,公平競爭。

  其實從方才的討論可見,貧富差距才是社會不平等之母。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金錢的威力太大,是以不平等收入可以直接或間接引致機會和地位等各類型的不平等,值得我們分析。不平等收入的壞處有很多,不過一般人或政府所關注的多只集中在基本生活條件例如衣食住行的影響,往往忽視了其他重要的面向。其實貧窮者因資源的缺乏,與其他人相比下會嚴重影響其自尊與他人認同,造成社會地位不平等,甚至難以過正常生活,情況隨貧富差距的程度而愈發嚴重。以下是兩類時有聽聞的真事:有些青少年因貧窮而從沒有去過旅行,聽來是件小事,卻因此被朋友恥笑,被視為低人一等的窮鬼,這種地位不平等會影響自尊與情緒等心理健康。又例如有些中學生因家貧買不起電腦,不能上網,令其課業和社交遇到困難,影響學習。長遠可能會影響升學和求職,難以和普通人一般謀求更好的生活,到此就是不僅是心理,而是客觀生活條件的影響了。

  既然收入不平等會造成其他的不平等,我們要如何解決? 坦白說,除非取消私有財產制度,迎接共產主義,否則收入不平等只可減輕,不能消滅。我們可以做的大概有二。首先,政府可透過富人稅,或實行最低工資,對貧窮家庭補助等,致力減少貧富差距,這些都是老生常談,不必重複。比較少人留意的方案是,假若貧富差距不能直接消滅,我們或可轉而想方法減輕其壊影響。方才提到貧富差距影響貧者的自尊、他人的認同甚至社會地位,但正如哲學家 Scanlon 所言,這些價值其實是可以從不同的價值群體獲得,而不必只向錢看。例如我有一位朋友是玩攀石運動的,在他們的群體中,地位最高最受尊重的不是年紀最大,也不是最有錢,而是技術最好的玩家。雖然有錢可以買更好的裝備,但有趣的是裝備差而技術好的反而更受尊重,財富於此毫無幫助。其實攀石好手可以是個窮光蛋;成功的商人可以是個差勁的棋手。如果賺錢多是值得尊重的成就,那麼攀石技術高超或十段棋力也是一樣(這些能力其實可能更難達致)。只要社會足夠多元,此等價值群體的類型與社會認受性充足,人們自然可以從之得到成就感和尊重的補償。貧富差距之所以嚴重影響地位不平等,其實是整個社會結構與價值失衡的結果──因為錢可以買到所有東西,它就是唯一的成就與認同。所謂窮得只剩下錢,金錢的萬能與萬惡是一體兩面,當我們不再視金錢為唯一價值,貧窮便不再是原罪。因為即使比別人貧困,我們仍可從不同價值群體得到尊重和認同,貧窮對社會地位的影響即使不能取消,也可減低。要達到這種多元價值群體社會並不容易,關鍵當然是長遠的價值教育與社會政策。 

  平等社會是崇高的理想,但如果不先分析清楚什麼情況下的平等或不平等是合理的,任何行動最終只會淪為徒勞無功的口號。概念分析誠然從來不是行動成功的的充分條件,但卻是必要條件。

 

延伸閱讀: T.M. Scanlon, Why Does Inequality Matter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8.

原文刊於2018年8月5日《星期日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