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rupt The Youth

道德能不免於運氣嗎?﹙一﹚談談「動機」與「道德」的關係

誠邀您加入我們的Patreon計劃,成為會員後登入網站即享免廣告及專屬內容![可按此]

Spread the love

作者︰嚴振邦  難度︰★★☆☆☆

 

  我是不是好人,可以完全由我決定嗎?我的行為是否合乎道德,可以完全由我決定嗎?這個問題,我們也可以倒過來問。會不會有一些不由我們決定的因素,決定了我是不是個好人?又會不會有一些不由我們決定的因素,決定了我的行為道不道德?如果真的有這些因素的話,我們對自己的道德生活豈不是十分無力?甚至會因為一些不由自主的事情,使我由好人變成壞人?

道德運氣存在嗎?

  人類自古以來就十分關心自己是不是好人、自己所做的事對不對這些問題。而這些不由自主、卻會決定你的行為道不道德的因素,哲學家叫它們做「道德運氣」﹙Moral Luck﹚。

  究竟有沒有「道德運氣」存在呢?有很多哲學家似乎覺得沒有。 我們試想象一下以下兩個情況:

  1. 小強正要去跟朋友去吃火鍋,路過河邊,看見有個小朋友不小心掉進水裏,大聲呼救,在水中掙扎。雖然小強沒有水中救人的經驗,但小強還是二話不說跳進河裏,嘗試救他上來。幸運地最後成功了,救回那小朋友一命。
  2. 小強正要去跟朋友去吃火鍋,路過河邊,有個小朋友不小心掉進水裏,大聲呼救,在水中掙扎。雖然小強沒有水中救人的經驗,但小強還是二話不說跳進河裏,嘗試救他上來。可是不幸地,這小朋友還是淹死了。

你覺得,在這兩個情況中,我們對小強的評價應該有分別嗎?我們會說因為在第一個情況中,小強成功救到了那小朋友,所以他是個好人,但在第二個情況中,因為他最後沒有成功,所以就算不上好人嗎?

  我想,大部份讀者都會認同,我們對這兩個情況中的小強,一般而言會有同樣的道德評價:他們都是勇敢的好人,只是在第一個情況,小強幸運地把小朋友救了上來,而在第二個情況中則不能。

  我們又再想象一下另外兩個情況:

  1. 小華是個冷血大賊,他突然發現原來鄰居家中藏有巨款,所以決定要殺死他,把錢據為己有。在鄰居回家時,他隨手就拿起了一把刀,走到門外就把刀插進去。小華馬上衝進鄰居家中,把錢搶走,而鄰居則躺在地上奄奄一息,最後死了。
  2. 小華是個冷血大賊,他突然發現原來鄰居家中藏有巨款,所以決定要殺死他,把錢據為己有。在鄰居回家時,他隨手就拿起了一把刀,走到門外就把刀插進去。小華馬上衝進鄰居家中,把錢搶走,而鄰居則躺在地上奄奄一息。不過幸好小華的刀還不夠鋒利,所以鄰居在醫生搶救下,活了下來。

  在這兩個情況中,你覺得我們對小華的評價,會有分別嗎?我們會因為在情景三中,他的鄰居最後死了,但在情景四中卻沒有,所以覺得情景三的小華比情景四的小華壞嗎?

  似乎我們並不會這樣想。不論是情景三還是四,我們都會覺得小華是個大壞人,而且在兩個情況中似乎是同等地壞,壞的程度一樣。

行事的「初心」

  但是,為甚麼呢?明明在情景一中,小強救回了那小朋友,但情景二中他卻失敗了。為甚麼我們對這兩個情景中的小強卻有一樣的評價?而情景三和四中的小華,明明做的事也引致了不同的後果:情景三中小華的鄰居死了,而在情景四中則沒有。這樣的話,為甚麼我們對兩個情景中的小華,卻會有着一樣的評價?

  反思這四個情景,答案似乎在於:動機。情景一和二中的小強同樣地好,而情景三和四裏的小華同樣地壞,似乎是源於他們有着一樣的行事動機。在情景一和二中,小強都同樣希望救回那小朋友,即使在一個情景中成功了,在另一個失敗了,但那無損這是值得我們讚賞的行為,因為兩次小強都「想」把小朋友救回來。就因為他的行動都出於這份「好心」,似乎已足夠使這行為成為道德上有價值的行為,而無論最後成功與否,這都不影響小強救人這行徑的價值。

  同樣道理,情景三和四中的小華同樣地壞,因為他在這兩個情景中的動機是一樣的:希望殺了鄰居,再搶他家裏的錢。這明顯是個壞的動機,而因為這是個壞動機,由此出發而做的行為自然就是壞的行為。所以,即使兩個情景中的結果不同,但因為當中小華所做的事是出於同樣的壞動機,所以我們會覺得他同樣地壞。

儒家和康德

  事實上,在很多文化中,也有行為的好壞取決於行事者的動機這種看法。

  康德就把良好的動機稱為「善的意志」,他認為只要我們有這個善的意志,那麼不管最後我們想做的好事成功與否,這就已經是一件好事。善的意志本身就好像寶石一樣,不因其他事,自己就已經會閃閃發光。[1]

善的意志﹙Good Will﹚並不因它能做到或完成的東西而好,也不因它能做到一些它想達到的目標而好,與之相反,它因為自己這個意志﹙Volition﹚而好,也就是說,善的意志本身就是好的。[…] 就算, […]這意志完全沒有能力去做到它想做到的事 —- 如果它歇盡全力也不能完成任何事,使得最終只剩下這個意志本身 […]—- 但這意志仍會因為它是善的意志,而像寶石一樣閃閃生輝,而且其價值仍然絲毫無損。最終,這意志有用與否並不會增添或減少這意志本身的價值。

﹙道德形上學基礎﹚

A good will is not good because of what it effects or accomplishes, because of its fitness to attain some proposed end, but only because of its volition, that is, it is good in itself […] Even if […] this will should wholly lack the capacity to carry out its purpose—if with its greatest efforts it should yet achieve nothing and only the good will were left […]—then, like a jewel, it would still shine by itself, as something that has its full worth in itself. Usefulness or fruitlessness can neither add anything to this worth nor take anything away from it.

(Groundwork for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

  除了康德,東方的儒家學說也有非常接近的立場。由孔子開始,一直到孟子,儒家打開了一條「義命分立」的道路。所謂「義」,即「正確之事」、「應該做之事」。而「命」,並不是指現代人說的「命運」,反而是「命限」,即我們生命中的限制。儒家要說的是,我們應該關心的,是「義」。我們行事時,只需考慮自己「應該做甚麼」就可以了,但當我們做了我們應做之事後,事情能否達到好的效果,卻已經不由我們決定,去到「命限」的範圍了。如果我們做盡了我們應做的事﹙義﹚,但事情還是沒有好的結果,那我也沒甚麼可說,因為這是「命」了。

  所以,一個人是否君子,看的,並不是他做的事是否有好的結果。君子要做的,就是「盡義」,所以當我們去評價別人時,看的,也應該是他有沒有盡義。盡了義,其他事也不是他可以決定。

「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

﹙孟子・盡心上﹚

  孟子這裏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做不做好人,是「求在我者」,完全由我決定。但我們想做好事,卻不一定就能做到。能不能成功﹙「得之」﹚,本來就有「命限」的限制,不完全由我們控制。我們若着重事情的結果,就是「求在外者」,已經離開了「義」的範圍了。

道德運氣並不存在

  若我們認同,行事是不是出於良好的動機,決定了行為的好壞的話,那麼道德運氣自然並不存在。

  事情成不成功,當然有很多不由人決定的因素,這些都有運氣成份。但動機則不然。如果一個行為是否道德,完全取決於行為動機,這就代表我是不是好人完全由我決定,只要我想做個好人,我就能做個好人。

道德與自由

  這個看法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結果,就是我們在道德領域是完全自由的。在很多範疇,我們都不能完全決定自己,我們的身體不能飛,我們想飛也飛不起來。我們的生活有很多限制,我想賺很多錢,卻總是賺不到。

  但道德則不一樣。因為行為道德與否完全由我們的行事動機決定,所以只要我們想要做好事,我們的行為就是道德的行為。[2] 如果我們做的都是道德的行為,我就是個好人。我們可以完全掌握我們的道德生活,沒有一絲受運氣影響。這對人類來說,實在是十分吸引。

  而這大概就是孔子說「我欲仁,斯仁至矣」之意。只要我們想,我就能做個仁者;只要我們想,我們就能做個好人。這完全由我們說了算。

 

[1] 當然康德說的「善的意志」不是一般我們說的良好動機這麼簡單。甚麼意志才算「善」,在康德理論中會有特定要求,例如我們就算出於愛朋友的情感,而去探訪望生病的朋友,康德大概也會說這不是「善的意志」。對康德來說,「善的意志」指我們出於想要遵守道德法則而行事的意志,所以出於愛這些情感而做的行為,就不能說是出於善的意志。不過因為這篇文章不是要介紹康德倫理學,所以這些就先略過不提。而且不論他怎樣理解「善」/「好」,他認為意志/動機決定我們應怎樣評價一個行為,還是跟我們這文章說的並無二致。

[2] 良好動機、道德和自由間的具體關係其實本文並沒有處理。這篇文章只是說,因為行為道德與否只看動機,所以我們可知道德行為必定是自由的行為。但究竟是因為道德與否只取決於動機,所以道德領域必定自由,還是倒過來,因為道德必定是自由領域,所以道德與否就只取決於動機,這篇文章並沒有討論。

 

下一篇:道德能不免於運氣嗎?﹙二﹚再說「控制原則」

嚴振邦

為人嚴肅,平常都正經八百,不苟言笑,對運動旅遊美食色情資訊等日常輕鬆話題和說廢話挖苦別人說髒話耍廢搞惡作劇等取樂子的活動可說是全無認識也無興趣更無能力,甚至常不屑那些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終日只懂大言炎炎侃侃而談的人,以至有「嚴肅」的別名。可惜小弟一登場往往氣勢太嚇人,年紀雖輕卻常遭誤認為叔父輩的人物,故又被誤以為叫「鹽叔」——一個叫「鹽」的大叔。有些不認為我江湖地位值得稱「叔」的人,也就只能叫我「呀鹽」了。

More Posts

作者: 嚴振邦

為人嚴肅,平常都正經八百,不苟言笑,對運動旅遊美食色情資訊等日常輕鬆話題和說廢話挖苦別人說髒話耍廢搞惡作劇等取樂子的活動可說是全無認識也無興趣更無能力,甚至常不屑那些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終日只懂大言炎炎侃侃而談的人,以至有「嚴肅」的別名。可惜小弟一登場往往氣勢太嚇人,年紀雖輕卻常遭誤認為叔父輩的人物,故又被誤以為叫「鹽叔」——一個叫「鹽」的大叔。有些不認為我江湖地位值得稱「叔」的人,也就只能叫我「呀鹽」了。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