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說邏輯實證論

誠邀您加入我們的Patreon計劃,成為會員後登入網站即享免廣告及專屬內容![可按此]

Spread the love

作者︰MK Kong    難度:★★★★☆

 

  網上流傳一個「網絡迷因」指新手會以為分析哲學(anayltic philosophy)就等同邏輯實證論(logical empiricism)。以前讀書時亦聽聞過某些老師會以批評邏輯實證論的方式去批評分析哲學。有一次聚餐的時候,白水竟然在某位我十分尊敬的教授正在批評「分析哲學」時特別引介我為「讀分析哲學的人」。幸好,教授將我歸類為「搞實用倫理學的人」並予以認同。在此,我強烈譴責邏輯實證論險些破壞了教授對我的第一印象。

 

  邏輯實證論有時也稱作邏輯經驗論(logical empiricism)或邏輯檢證論(logical verificationism),盛行於上世紀二十至五十年代,是哲學家嘗試回應近代科學超前發展的一個學派或思潮。從思想史發展的角度看,它的成敗塑造出現今的分析哲學或英美哲學。

 

  岔開一點說,二戰後分析哲學的影響力與重要發展集中在英美的學術圈,因而叫作「英美哲學」無可厚非。但邏輯實證論早期卻活躍於歐洲大陸,例如維也納與柏林,而且整個「英美哲學」亦似乎有一個相對統一的「分析方法」。那麼,我們將那段時期的哲學思想稱作「分析哲學」似乎較恰當。有趣的是,這個「分析哲學」的標籤亦隨着邏輯實證論的落幕而變得過於狹隘——這不只是標籤的轉變,而是如何理解整個英美哲學的轉變。在邏輯實證論慢慢退潮後,大家赫然發覺打從一開始分析哲學的幾位奠基者的思想都要比任何單一的思想流派豐富得多——原來根本沒有一個統一的哲學方法在領導「分析哲學」!

 

  方便起見,拙文會忽略不同邏輯實證論者的說法,並將它說成為一套特定的主張。這篇文章充其量為某些學藝不精的人嘗試重構哲學史片段的「淺說」,而非要呈現真實的歷史發展。如果礙於筆者的拙劣整理而看個不明所以,也可待他日有興趣時看看本文最後的英文參考資料。

 

邏輯實證論的思想

  邏輯實證論者看見近代科學的成功,不得不問究竟哲學在人類知識上的作用與地位應該是甚麼。或許哲學至少可以清理人類思想上的垃圾?故弄玄虛的神學與形上學聲稱能夠發現一些世界的深刻真理,但其可惡之處是,要麼看不懂,要麼搞清楚便發覺與經驗世界扯不上關係。於是挑戰形上學惡龍的邏輯實證論者就提出了關於認知意義的準則,即是若果句子要稱得上為「有認知意義」便必須通過以下檢驗︰

(1)只有兩類語句在認知上有意義(即有為真或假的可能)。

(2)一類為非關經驗世界的分析(analytic)語句,其為真或假純粹基於字詞的意思與邏輯規則。例如「所有獨身漢都是單身男」這類「呀媽是女人」的句子。

(3)另一類語句則與經驗世界相關的綜合(synthetic)語句其真假並非純粹基於它的意義與邏輯規則,而還要有經驗事實的支持。例如「好青年荼毒室出版了一本書」這類句子。

(4)最終不能夠分為以上兩類的語句,都是認知上沒有意義的語句,即沒有為真或假的可能。

 

  以上(1)至(4)的要點就是教科書介紹邏輯實證論的基本要素。重點是根據這個意義準則,形上學那些無法被經驗驗證而又關於世界的宣稱,最終全部皆是些無意義的廢話。形上學既非科學也非數學,而只是些廢話。最著名的邏輯實證論者卡納普(R. Carnap)就曾經以海德格(M. Heidegger)的名言「Das Nichts nichtet(英文︰the nothing nothings)」為例,指這句說話就是形上學廢話的佼佼者,亦開始了所謂分析哲學與歐陸哲學的紛爭

 

  邏輯實證論者期望(1)至(4)的意義準則可以指導我們重新整理人類的知識︰邏輯與數學屬於確立分析語句與知識的工作,由其系統的公理、定義、規則等再透過演繹法(deduction)推演出來。物理、化學與生物等經驗科學則屬確立綜合語句與知識的工作,其宣稱可以由經驗觀察所檢證(verified),方法大抵是以累積個別的經驗觀察再以歸納法(induction)來證實(confirm)一些普遍的經驗法則。當然,經驗科學也會用到邏輯與數學。

 

  在這個願景之中,哲學家完成替所有知識找到基礎的偉大理想︰經驗知識由科學研究檢證,而純粹概念的知識則由邏輯與數學研究建立。邏輯實證論當然稟承古典經驗論(empiricism)的傳統︰所有關於世界的真知最終都奠基於經驗。

 

  神學與形上學的研究最終要麼應作為認真科學的驗證工作,要麼應作為非關經驗事實的分析語句,要麼就是毫無真假可言的東西。當然這不排除它們只是情感慰藉的「鴉片」之類。如果它們只是認知上沒有意義的語句,它們就連為假的資格也沒有

 

  好吧,要有意義的話,要麼是像「所有獨身漢都是單身男」的東西,要麼應被經驗科學取締。這個哲學計劃絕對是在欺凌神學與形上學!

 

  良好的哲學例如邏輯實證論的工作就是要替所有(在認知上有意義的)語句做分類回收與廢棄的工作。科學與哲學因此有了清晰的分工。當中哲學家想要發展出一個強大的工具,那是一套理想中可以處理所有語句的形式邏輯系統,或者至少是一套嚴謹的科學語言。當然科學也可以借助這套邏輯系統來研究世界,就如物理學的相對論借助非歐幾可(Non-Euclidean geometry)來研究世界一樣。

 

  這套邏輯最初由分析哲學的開山鼻祖費雷格(G. Frege)等人大力發展,費雷格原本想將數學的基礎建立在邏輯之上,遂證明「7+5=12」與「a=a」的邏輯句子同樣地真。邏輯實證論的夢想是用邏輯來搞清楚不只數學而是所有語句的意義——分析出某句子的邏輯結構為何,有哪些組成部分,哪一個是純粹概念的部分,哪一個是經驗相關的部分,最後在哪一個情況下句子為真與假,從而做到上述的整理知識的工作。你想想,這個計劃多偉大!

 

邏輯實證論犯了自我推翻?

  邏輯實證論的意義準則(1)至(4)就是說︰所有真的句子要不是因為意義與邏輯規則而真,那就是因為經驗事實而真。可是,「所有有意義的真句要不是因為意義與邏輯而真,那就是因為經驗事實而真」這一種意義準則本身屬於哪一個情況呢?

 

  一方面,意義準則亦不似「所有獨身漢都是單身男」這類分析語句。我們或許可以單憑「獨身漢」與「單身男」的字詞意思就決定到「所有獨身漢都是單身男」為真。但我們無辦法單憑「有真假/有意義」、「經驗」、「世界」等字詞的意思就決定到邏輯實證論的意義準則為真的語句。

 

  另一方面,沒有經驗事實可以支持意義準則的那些句子本身為真吧。我們無法想像有任何實驗或者觀察可以證實到邏輯實證論的意義準則。經驗世界亦沒有任何事實可以印證「The nothing nothings」這類句子沒有意義。我們可能會同情邏輯實證論而說︰經驗科學與數學在歷史上產生了許多有用的知識,從而改善了人類的生活,而形上學則毫無建樹,因此,我們應該將形上學打成為「廢話」。這些想法當然合乎邏輯實證論的原意,但仍然無改變到其意義準則既非經驗科學亦非邏輯或數學真理的實情。換句話說,邏輯實證論的意義準則只能夠是形上學的宣稱。它本身就只能夠是自己想要打倒的東西!

 

  那麼,邏輯實證論的意義準則最後要麼不是真理,要麼就是無意義的形上學。即是說,我們似乎根本無理由要接受邏輯實證論。

 

  因此,一般教科書都會指出,邏輯實證論的意義準則其實犯了自我推翻(self-defeating)。

 

  忽發其想,邏輯實證論對於分析或英美哲學的地位,或許有點像笛卡兒相對於現代哲學的地位。他們都象徵了一個時代的開始,但同時亦是教科書一開始便要攻擊的目標。

 

  網上流傳另一個關於邏輯實證論的「網絡迷因」如下︰

 

母親問兒子︰「你昨晚整晚無睡覺都在電腦前面搞甚麼鬼?」

兒子回答︰「我整晚都在瀏覽關於邏輯實證論的研究。」

母親︰「但我查看過電腦,昨晚的瀏覽記錄全是空白的。」

兒子此時擺出一副自傲的樣子,暗示邏輯實證論的想法正是無意義的空話。

 

  於是,邏輯實證論看似犯了一個「低級錯誤」,但自我推翻的問題其實未必是其主要「死因」,這亦未交待到邏輯實證論的死亡如何開啟了往後英美哲學的精彩發展。以後有機會再談談「邏輯實證論之死」吧。

 

參考資料

Hospers, J. (1997). An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ical Analysis. Psychology Press.(這是導論而非哲學史,卻很適合初入門者了解一些基本的分析哲學概念與問題。初版1956年,不斷重印的經典!)

Schwartz, S. P. (2012).  A brief history of analytic philosophy: From Russell to Rawls. John Wiley & Sons.(這本哲學史以前介紹過。注意書名有個「brief」字,初入門者很可能看不懂

 

(原文刊於 2021年8月《號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