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邀您加入我們的Patreon計劃,成為會員後登入網站即享免廣告及專屬內容![可按此]
作者:廸廸仔 難度:★★★☆☆
*原文刊於二零一七年一月一日明報
原載網址為:http://bit.ly/2iRRyAJ
[09/04/2023 附注:最近有讀者發現,「漫畫中的哲學世界」系列的幾篇文章所選取的漫畫,都與日本哲學學者永井均的《マンガで哲学する》(中譯: 「以漫畫做哲學」,日本岩波書店,2009年4月版) 一書中的漫畫選材重疊。其實筆者開始構思本系列時,的確是參考了該書的內容。本文所介紹的漫畫《星塵之旅》第六話在該書第七章第五節亦有提及。本文描述的漫畫內容和當中帶出的哲學問題的部分與書中內容有相似之處,而後半討論的「影響模型」與「挑戰模型」則是筆者本人的寫作。]
星野之宣的《星塵之旅》第六話講述了一個異想天開的科幻故事:遺傳工學家瑟斯.艾弗莉在太空執行調查任務時遇上意外,調查船喪失了飛行動力,不得已地降落在一個無人星球上,發出求救信號等待救援。信號到達最近的接收站需要地球時間十八天,而救援隊最快亦要三天時間到達,在這二十一天的時間裡艾弗莉只可獨自在這星球上生存下去。
在這星球待了兩日後,艾弗莉才發現這星球受到特殊的放射線影響,生物的生理時鐘會過得特別快。在這裡待兩天就相當於生理時鐘的十年。艾弗莉意識到自己不可能活著等到救援隊到來,百般無奈之下她利用船上的遺傳工學技術製造出自己的複製人,讓複製人作為自己的「替身」活下去。船上有快速學習機,第二代艾弗莉可以在短時間內學習一切必要的語言和科學知識,另外,第一代艾弗莉亦有跟第二代傾訴關於自己的一切,盡力把第二代培養成像她一樣的人。
第一代艾弗莉死後,長大的第二代艾弗莉跟從第一代生前的指示,開始製作第三代的胚胎。她知道第三代才能活到救援隊到來,而她跟第一代一樣只能在這星球了此殘生。而且,比起在無人星球外擁有前半生的第一代和能於其他地方過後半生的第三代,作為第二代的她只有極為短暫和乏味的一生。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的她,在無人星的寒風中為自己的悲慘人生痛哭。對著虛空呼喚死去的「母親」,沉痛地問道:她是為了什麼來到這世上的?
短短數天之後,老去的第二代艾弗莉為了保護第三代免受凶猛的野獸侵襲而犧牲了自己,結束了十天左右的人生。第二十一天,救援隊順利到達,救走了年輕的第三代艾弗莉。故事就此告終。
人生意義的問題
這篇故事令筆者念念不忘的是第二代艾弗莉問的那條問題,她那不幸和短促的人生好像真的沒有什麼意義可言。在那孤寂的星球上,她的生命只有十數天的長度,而且一般人能夠得到的幸福她不可能有,所謂生命的長度和寬度她兩者俱無。如果用數值去表達的話,她人生的價值可說是負數。
有人也許會說,因為第二代艾弗莉成功做到養育第三代的任務,讓瑟斯.艾弗莉的人格延續下去。面對無人星那種嚴酷的生存環境,第二代沒有選擇自殺,而且為了保護第三代而犧牲自己,其實非常了不起。她的人生儘管毫無幸福可言,但仍然很有意義。
然而,對第二代艾弗莉而言,養育第三代這件事本來並非她自己的願望。漫畫中看不見第二代對這件事本身有多麼重視,她最後的犧牲可能只是出於她對第三代的愛而已。正如第二代艾弗莉所講,她被生出來的目的,只在於養大第三代而已,換句話講,她只是讓瑟斯.艾弗莉這個人格繼續存在於世的必要工具。我們作為旁觀者,也許會說她養育了第三代這件事實現了某種客觀價值,但如果她是迫於無奈之下才選擇這樣做,事實上她本人打從心底裡抗拒這個預先決定的人生目標的話,我們又能否說她的人生活得有意義呢?
「影響模型」與「挑戰模型」
美國哲學家羅納德.德沃金(Ronald Dworkin)針對人生的價值問題作出了一個概念區分,他把我們對道德價值的理解分為「影響模型」(model of impact)及「挑戰模型」(model of challenge)。這個區分應該有助我們理解以上的分歧。
德沃金指出,「影響模型」把價值視為一種客觀事物,這個世界擁有一些有待人們去實現的客觀價值。客觀價值可以包括快樂、正義或者美感。一個人的生命過得有沒有意義,就是看其有多大程度實現到這客觀價值來決定,當事人對這些客觀價值的主觀感受並不重要。「挑戰模型」視人生本身為一種挑戰。人面對生命中各種挑戰,必然會作出相應行為。如果一個人能夠從中展示出「有技巧的表現」(skillful performance),我們就可說那人過了一個好的人生。至於人生中的什麼事情才算是挑戰,最後的決定權在當事人手上,而挑戰的界限和內容均需要當事人自我設定。如果一個人做了某件他極為討厭,或者極不希望發生的事情,那麼即使這件事情後來造成很好的影響,我們也不應該視這件事情為其人生添上了什麼價值。換句話說,價值不獨立於人而存在,只能依附於人的挑戰及其相應的表現而存在。
德沃金認為「挑戰模型」優於「影響模型」,因為前者更能夠解釋我們的道德直覺,而後者只是從結果論的角度理解道德價值。當事人的選擇自由對「挑戰模型」來說是至為重要的,而對「影響模型」來說則不然。德沃金的「挑戰模型」指出了實現價值的首要條件就是確保人對自己行動的自主性。人需要自主地尋找自己人生的挑戰和目標,才能夠實現倫理價值,而只注重行為結果的「影響模型」就正正忽略了這一點。
例如,達芬奇有幅舉世聞名的畫作《蒙羅麗莎》,畫中人物臉上那神秘內斂的微笑公認是達芬奇的神來之筆。假若現在有學者發現達芬奇留下的書信,指出原來那微笑只是他誤打誤撞地錯手畫上的,甚至他本人非常討厭這幅作品,那麼我們恐怕就不會認為達文西還是那麼偉大了。如果他只是剛巧把畫畫這樣,根本沒有認可過這幅畫,這幅畫就不算是他「有技巧的表現」,故此這幅畫對達芬奇來說也就沒有什麼價值可言。
又一個假若:如果作曲家貝多芬事實上並不喜歡音樂,他投身音樂創作都是因為身邊的人強迫他的,他並非自主地選擇去做作曲家的。那麼無論他創作的交響樂多麼的受人喜歡,我們也會說他的人生過得不好,甚至是毫無意義。
如果你多少同意德沃金「挑戰模型」對人生意義的看法,那麼要評價一個人的人生是否過得有意義,就必須把當事人對自己人生的想法納入考慮。其實這也多少解釋我們為何會認同一個人的目標和志向必須由當事人去尋找,不能由第三者強行加諸其身上。
總括來說,德沃金的「挑戰模型」指出了實現價值的首要條件就是人的自由。人需要自由地自主地尋找自己人生的挑戰和目標,才能夠實現倫理價值,而只注重行為後果的「影響模型」就正正忽略了這一點。理解了德沃金的「挑戰模型」和「影響模型」的概念區分,應該能深化討論上文我們對第二代艾弗莉的生命有無意義的兩種看法。
生命自主的重要性
假定第二代艾弗莉至死一刻都沒有衷心接受「延續艾弗莉人格的存在」為她的人生目標,那麼即使最後她成功把第三代養大成人,我們也會有種直覺認為她的人生過得沒有價值。她生命的悲劇性,也許不在於其生命的長度,而是她不能自由尋找她生命的真正所求。假如她否定那個事先為她安排好的人生目的,基於嚴酷的生存環境和資源的限制,沒有過去和未來的她也難以嘗試尋找其他人生目標。她迫不得已地接受第一代賦與她的終身任務,人生其他的可能性也付之闕如。第二代艾弗莉生於這個人生處境,除非她能夠衷心擁抱第一代寄與她的人生目的,否則她的人生難以談上有什麼意義。這個看法可說是反映了德沃金「挑戰模型」中關於人生價值的理解。
另一方面,有人或者會認為,她只要養大第三代的艾弗莉,確保第三代安全離開無人星過上正常生活,令世上多了一個人得到快樂,就至少能夠實現一種客觀的價值。她有沒有主宰人生的自由,以及她自己認為什麼人生才是值得過的,在價值的考量上並不重要。不過,這個看法未免簡化了第二代艾弗莉的人生的悲劇性,讓她在漫畫中表現的痛苦變得有點多餘。
無論大家最後認為第二代艾弗莉的人生有沒有意義也好,有一點是無容置疑的,就是她的人生是痛苦而短暫的。這個漫畫故事在現實大概不會發生,但是第二代的生存境況跟很多天生擁有嚴重疾患而無法自由行動的人差不多,我們應該慶幸我們能夠或多或少掌握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