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邀您加入我們的Patreon計劃,成為會員後登入網站即享免廣告及專屬內容![可按此]
作者:白水 難度:★★☆☆☆
牆
我面前有一面牆,圍牆外還有另一面牆,外面又再有牆。所有圍牆之外有什麼呢?是名為『大海』的一望無際的水面,還是叫做『熔岩』的流動火河?
我以為彼岸等著我的是自由,可是原來只有敵人,還有敵人。很多人不知為了甚麼而自願或被迫獻出了心臟。這就是世界的真相,戰鬥已經持續了上千年。
在這混亂的世界中,有人想追求自由、亦有人想從愛與恨中解脫,亦有人想世界和平。可憐的人們到底有怎樣的故事呢?這次就說說三位主角:艾倫、米卡莎和阿爾敏。
艾倫.自由與不自由
艾倫由始至終都渴望自由,他越過牆,發現牆外並不是自由的世界,而是充滿壓迫和歷史重擔的地方。他繼續向前,決定發動地鳴殺光所有敵人。這一切似乎是他想要的,所以他是自由的。但同時他又充滿爭扎,他說這一切早已決定好了。由他能使用始祖之力的時侯,他一早就「看」到之後會發生的一切。那所以這意味著他又是不自由的。到底艾倫是自由還是不自由的呢?
哲學家哈里·法蘭克福 (Harry Frankfurt) 把欲望分成兩個序列,分別是一階欲望(first-order desire)和二階欲望(second-order desire),一階欲望就是渴求不同東西的需要,比方是進食、看書等等。而二階欲望是以一階欲望為對象,是欲望的欲望(desire of desire),比方是我會想自己有進食意欲,這個「想」就是二階欲望,而「進食」是一階欲望。又或者雖然我餓,有「進食」的一階欲望,但同時間我又因各種原因不欲自己有吃東西的欲望,「不欲去吃」就成了二階欲望。而假如你不只是「想」去做某事,還希望實現這欲望,法蘭克福就稱此為第二階意志(second-order volition)。而這種意志就代表了「我」的意願。有時人可以任由一階欲望主宰自己,要吃便吃,要喝便喝,這時我們似乎不會認為這人有所謂自我。但當人有二階意志,去想或不想某些欲望實行,這時我們才會覺得這人在做自己。而法蘭克福認為真正決定自由的是二階意志,當做了我想做的事,這才是自由。
如果按照法蘭克福的理論,艾倫可以說是自由的。雖然艾倫沒法做另一個選擇,他不能夠不滅世,因這都已被歷史又或者尤彌爾決定好,艾倫沒有任何空間去下自己的決定。但這並不等於他就不自由,因如法蘭克福所言,這是艾倫想要的。即使艾倫有沒有選擇空間,這都是他想做的事,如果可以選擇,他自己也會下一樣的決定。
如果艾倫是自由的,做自己想做的事,那為甚麼阿爾敏問艾倫何解要滅世時,他竟說「不知道」呢?這個「不知道」可說是意味深長,在劇場版中,艾倫提到自己就是個笨蛋,如果給力量一個笨蛋就會發生這樣的事,可能是想表達仇恨的力量就是如此巨大,可以使人沖昏頭腦,居然想要做出如此行為。還有另一個可能的解讀就是,這個「不知道」其實是指人對自由的渴望。無論任個時代都會有人對自由有所追求,而艾倫就是這種人的代表。他不接受有任何壓迫,所以會不顧一切去打破束縛。這種渴望是打從心底裡湧現,他也「不知道」從何而來,但就驅使了他作出這樣的決定。
米卡莎與尤彌爾.愛與自由
巨人的始祖尤彌爾等了二千年,一直等有人可以為她帶來解脫。按照劇情推進,尤彌爾一直支持艾倫,看來是只有艾倫才能明白他。這樣理解的話,尤彌爾的解脫似乎就是宣洩仇恨,要殺盡世界的人以發洩千年來作奴隸的屈辱,這跟艾倫的想法不謀而合。
然而在漫畫138話,艾倫說最後真正明白尤彌爾的人是米卡莎,原來之前的殺戮都是煙幕,都是為了到達最後的解脫,那為甚麼尤彌爾需要的竟是米卡莎?
可能我們並不察覺,但其實兩人身世十分相似:尤彌爾一直深愛王,因此他一直服從於王。而米卡莎也深愛艾倫,為了艾倫可以犧牲一切,這可能是基於他血統使然,亦可能是單純的愛。但不管如何,兩人都被愛而束縛,沒有過上屬於自己的人生,所做的決定都是為了他人。這是兩人同病相憐之處,但他們的不同在於,尤彌爾一直受困,而米卡莎最終能突破束縛。尤彌爾等的人正是一個像米卡莎一樣有相似身世但又可以啟發他的人。
一開始艾倫說米卡莎只是奴隸,是因為血統所以才被迫保護艾倫。而艾倫是最熱愛自由的人,他不喜愛如此不自由的米卡莎。聽到這番話後米卡莎有一段時間不再戴艾倫送他的頸巾,這意味了他的沮喪與迷惘。也許他正如艾倫所說,只是個奴隸。但去到最後,米卡莎重新戴上頸巾,但這一次的戴上不再是被動,而是他自我的選擇。他要去面對艾倫。
發動了地鳴的艾倫幾乎無人能敵,要制止他只能殺掉他。米卡莎一開始不願殺掉自己深愛的人。而且亦可能他的血統多少影響了他,會不願傷害艾倫。那米卡莎可以做的可能就只有離開,可是米卡莎就不願拋下朋友和世界。他只能二擇其一,沒可能兩全其美。而最後他選擇的是承擔。
沙特說,人是命定自由的(man is condemned to be free)。這種自由並不是行動上有沒有可能作出不一樣選擇的自由。那是從客觀的事實層面去講人有沒有自由。但沙特是從存在論的角度去講,說明人是怎樣存在於世,是由我們第一身的經驗出發。而不管事實上我們是否可以做別的選擇,人第一身經驗總會意識到自己要做選擇。就算不選擇也是一種選擇。自由是命定,是因為我們無法不做任何選擇,但在選擇之中,在你意識層面你可以任擇其一。而當人是這種意義下自由的,伴隨而來就是行動帶來的後果,人無可避免要為此而負上責任,因為這始終是由「我」而來的結果。〔1〕
米卡莎以往一直沒有為自己而活,他「選擇」了服從艾倫、服從血統。但這一次是他自己的決定。艾倫叫他忘了自己,而米卡莎不從。他決定殺了艾倫,然後永遠記住他,承擔住這份痛苦而活下去。這一次是米卡莎自己的決定,他為了自己而活。在劇場版中,他至死也是戴住艾倫送的頸巾。人就是無可避免要做決定,殺或不殺、如何活下去,你總要決定。當然,你可以自欺欺人地認為自己沒有選擇,但這並不是事實。而米卡莎最後就真真正正作出選擇,並承擔之後的一切,這既成就了他自己,亦成就了他對艾倫的愛。
阿爾敏・和平與希望
艾爾迪亞人因得到了巨人的力量,奴役了其他國家上千年,只是去到第145代王大發慈悲,帶住大多數艾爾迪亞人去到帕拉迪島,這種奴役才暫告一段落。可是之後便到艾爾迪亞人被奴役,之前被奴役了很久的人終於要復仇。這種歷史的輪迴應該如何解決了?
艾倫想要報仇,以眼還眼,可是仇恨只會帶來更多仇恨,這種殘殺可能是永無止境的。而阿爾敏就抱另一種立場,他希望溝通:假如好好談一談,可能會化解仇怨。但這又是否可行呢?理性地想,大家無了期地打下去,最後只會兩敗俱傷,對大家都沒有好處。可是有時仇恨就是盲目的,有人會寧願利益受損都要跟對方同歸於盡,和談似乎亦不可能。
《進擊的巨人》刻劃這種仇恨和溝通都不是辦法的矛盾很細膩。在最後的大戰「天與地之戰」,一行艾爾迪亞人走難到來,剛巧成了大戰的觀眾,一開始當地的瑪雷士兵一看見這群惡魔的後代,就立即舉槍,幸得他們的司令制止,大家才可以享受短暫和平。而司令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認為不該再散播仇恨的種子,艾倫的大屠殺就是他們種下的惡果。這樣看來,嘗試溝通和理解的方法好像可以解決問題。可是後來艾倫在大戰期間發動了始祖之力,把那兒的艾爾迪亞人變成巨人來攻擊對手,瑪雷士兵就立即想起這群人其實是惡魔,立即又害怕起來。後來即使那些艾爾迪亞人變回普通人,瑪雷士兵亦非常擔心,再度用槍指住他們。司令當時說,你們立即證明自己不是巨人,否則就要開槍。對司令來說,這種恐懼是植根入骨的,就算怎溝通都沒用。可是如果今日司令真的下令開槍,戰爭又會再次爆發,不知何時才會結束。
如果仇恨和溝通都不是出路,那人類還可以怎樣?去到劇場版最後的彩蛋,人類的戰爭最終沒有停止,百年後人類還是在繼續互相殘殺。作者似乎是認為人類無論如何還是會爭鬥下去,這似是個絕望的現實。那到底是甚麼驅使人願意在每個時代都努力走下去?
那就是希望。希望不一定是因為看見有成功的可能而出現,亦可以是因為相信而去抱持希望。我可能未必有確實的證據去證明未來會更好,但我想未來會更好,所以我擁抱希望。而希望就可以為人帶來動力。
阿爾敏想要溝通,其實他不只是想解決問題,而是想為人帶來希望,令人走下去。即使艾倫想要滅世,阿爾敏並沒有怪責他,反而是大聲跟艾倫說對不起,說是我們迫得你太緊,沒有讓你看見希望。如果艾倫當日有希望,可能他就不致於走上絕路。對阿爾敏來說,人生是有價值的,他有時會認為他就是為了和艾倫和米卡莎在草地奔跑而誕生,有時會認為是為了看書或者餵松鼠時誕生。就是在很多平凡的瞬間中他想抱持希望,期待未來。
第一次艾倫被巨人吃掉,米卡莎心想:人生就是如此殘酷;而他抱住艾倫的頸巾同時認為:卻又如此美好。人生總有值得期待的地方。最後艾倫跟艾爾敏最後的對話,他說他不知道將來的事,不過他知道阿爾敏一定可以通往牆的另一側。這就是希望的托付。
〔1〕 本文使用了法蘭克福和沙特的自由觀來解釋艾倫和米卡莎,想突顯他們各自代表了兩種自由,各有不同側重點。由於篇幅所限,本文不會比較兩種自由的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