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洛依德給愛因斯坦的回信:「為何人類會有戰爭」?

誠邀您加入我們的Patreon計劃,成為會員後登入網站即享免廣告及專屬內容![可按此]

Spread the love

作者︰甘仔    難度:★★★☆☆

 

  我猜應該不少讀者對愛因斯坦曾寫信給佛洛依德的事感到好奇:為什麼物理學家與精神分析學家之間會有書信來往呢?特別是這封信所討論的,是為何人類會有戰爭等等的問題,而英文的標題則是以兩個字「Why War?」作為標題而已。他們的書信寫在兩次大戰期間,也就是國聯(League of Nations)成立不久之後的事。這組織成立的目的,就是希望成立一個跨國機構,處理各國之間的紛爭,以確保世界大戰之事,不再發生。

 

  無論是現在的聯合國、或二戰前的國聯,這種類跨國組織,以建立國際法的方法,設立各式各樣的條款來調停紛爭,達至永久和平的狀態,實參考自康德於《永久和平論》所提出的想法。而愛因斯坦作為一個和平主義者,他在信中所問為什麼人類會有戰爭,實際上就是為永久和平尋找出路。

 

  比較少人留意的是,愛因斯坦年少時期,其實是康德哲學的愛好者,這一點我們可以在他的自傳當中略有所聞。若果如此,就不難理解他受康德對啟蒙這概念的影響,乃至追問人類永久和平,以及吾人能否根除戰爭的問題。

 

愛因斯坦的幾個重要問題

  他在信中的開首就提及了國聯這個組織,並且問佛洛依德:「究竟有沒有任何消除人類戰爭的方法?」愛因斯坦對於人類互相之間殺戮甚為不解,所以亦向佛洛依德追問,究竟能否從精神分析學的角度,在政治以外的視角下,為人類的攻擊行為進行解說。而愛因斯坦對於成立一個國際仲裁團體,亦不甚樂觀,他認為這個團體永遠會受到法律以外的壓力,以致各方無法調停衝突。除非所有國家自願無條件地放棄武力,否則根本不可能有國際和平。

 

  第二條問題是:「有什麼機制會喚起人們的狂熱,以致犧牲他們的生命?」愛因斯坦問這問題的原因,是因為他認為國家往往是少數人所控制的,這少部分的人卻透過煽動群眾的情緒,使他們投入戰爭。而所謂的少數人乃指宗教領袖,又可能是統治階級等控制國家機器的人。當然,他並不認為軍人是被包括在被煽動的群眾當中,軍人是以戰爭為職業的人,他們是經過思量後主動參與戰爭的,愛因斯坦不明白的是,為什麼人類會因盲目的仇恨,不理智的想法,甚至不惜犧牲自己,亦要有消滅敵人的狂熱想法。當然,愛因斯坦認為這種狂熱的想法是集體精神病(collective psychosis)。

 

  第三條問題:「有沒有方法可以控制人類心靈的演化,從而去除人的破壞與病態地怨恨別人的慾望?愛因斯坦想的是大部分未接受過教育的群眾,才會有這種想法而已。而他認為過往的歷史經驗給人類的教訓是因為知識分子煽動群眾,他們才會做出集體的破壞行為。可惡的是,知識分子往往選擇最容易的作戰方法,只在紙上對敵國報復,自己並不會親身上戰場的。

 

  而在最後,他想與佛洛依德討論的主要是圍繞著國與國之間的衝突,內戰與宗教狂熱等問題就未被關注在內。愛因斯坦想搞清楚的是為何人與人之間會有衝突,並且對這些殘酷的衝突,大規模的殺戮與破壞,會有如此這般的狂熱與慾望感到困惑。他希望佛洛依德給他的答案能了解人類的這種面向,以協助他們清除人類和平的障礙等等。

 

佛洛依德的回應:正義與力量皆為暴力

  佛洛依德在整篇回信當中並不同意愛因斯坦的立場,但他並沒有直接反對愛因斯坦的說法。他先從愛因斯坦對力量與權利(Might and Right)的區分講起,並對這些區分的是否恰當表示懷疑:

 

  「你從力量權利的關係入手,這無疑是我們探究的正確起點。但是,對於力量一詞,我想用一個更強硬、更有說服力的詞來代替:暴力。在權利和暴力中,我們今天有一個明顯的對立面。要證明其中一個是從另一個演變而來的是很容易的,而且,當我們回到起源並研究原始條件時,問題的解決就很容易了。」

 

  他認為無論是力量,抑或是權利,兩者的根源確切來說都只是「暴力」,兩者都只是暴力的其中一種形式而已,人類無論站在甚麼位置都好,都是有攻擊性的群體生物。

 

  他甚至認為人與人之間的衝突,往往是訴著暴力來解決,這與「動物王國」分別不大,人類並非排除在動物王國之外的存在,人類仍然是其中一種動物,故此人擁有動物般的攻擊性並不出奇。雖然他認為,人類的確有通過溝通與文化等等的抽象概念來解決衝突,但對於佛洛依德來說,這些只是人類文明規範發展出來以後才有的事。在一些小型的社會,暴力往往是決定擁有權的關鍵因素。

 

  隨著文明的發展,人類愈來愈聰明,武器也愈來愈先進,隨之而來的就是出現更多殘酷的手段消滅對手。這種暴力對於己方群體來說有兩種好處:第一是直接消滅對手,使其不能復仇;其次就是殺雞儆猴,以殘酷的做法公告天下,令其他人不敢模仿。當然暴力仍可以存在另類的方式,例如是使其他人服從等等的功能。

 

組織起來

  說到這裡,佛洛依德便開始講述人類從純粹的暴力對抗,進入到法律出現的社群,此乃社會的演化過程。人類作為一種群居的生物,不同的人組織起來以對抗少人強大的人,也許就是群眾組織起來的理由之一。起初,人類組織起來並非為了對付內部的問題,他們是想把力量組織起來(l’union fait la force),以抗衡外部更大的暴力,甚至用組織的方式弧立強而有力的「巨人」。

 

  而所謂的權利(right),就是群眾設立規則,後來成為法律社群運作方式,而這正正就是社群的力量(the might of community)。故此,佛洛依德便說:「因此,我們可以把『權利即法律定義為一個社會的力量。然而,它也不過是暴力,並且會迅速攻擊任何擋在它前面的個體。

 

  社群存在本身就是暴力的一種,這是一種集體的暴力而非個體的,只不過是從殘酷暴力(crude violence)過渡到法律管治(reign of law)的一種演變而已。這種集體的暴力必須獲得社會上大部分人的共識,亦必然要以維穩(stable and enduring)為目標的,甚至不惜犧牲少數人來維持穩定,否則外部強大的個體又會捲土重來。當社群瓦解之時,一部分人會選擇重建社群的暴力管治,因此這種「建立-破壞-重建」的循環是永不止息的。

 

  在這個暴力破壞與社群重建的過程中,社群不斷與異他的社群產生衝突,卻又因為破壞了雙方的舊規則而重建一個更大的共同體。對於個體來說,他們則是為了生存的需要,選擇放棄一部分個體使用暴力的自由,以保證社群的穩定。當然,社群內的法律對某部分人有利,對另一部分人則是有害的,故此社會中便出現「主人-奴隸」之間的分別。而且,法律在某程度上是所謂代表「大部分」的主人階級對內使用暴力的武器而已。而當「主人-奴隸」雙方的勢力失衡的時候,便有機會發生內戰,重建體系內的秩序了。

 

帝國秩序的暴力統合與創新

  對於佛洛依德來說,人類的歷史根本就避免不了衝突。人與人之間的衝突遍佈在個體與個體、小團體或大團體之間,這是一個消除不了的人類特質。

 

  甚至對於佛洛依德來說,儘管國家對內的暴力十分可怕,但這並不代表是純然邪惡的。歷史上的龐大帝國,其存在都是通過建立所謂的法律,透過強大的國家機器,限制國家內的各個小團體之間的衝突,以形成一個更大的共同體。以羅馬帝國為例,當時他們稱霸地中海世界,建立羅馬治世(Pax Romana),都是以國家機器對內使用暴力的方法,壓制各團體之間的問題,從而形成帝國。

 

  從原始社群發展到大型的帝國,其對內穩定的核心方法就是「以殺止殺」,這亦是歷史上常見的現象。但是,這種思路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以殺止殺的人本身亦是殺人,那麼執行以殺止殺的人應否被殺呢?這些問題慢慢會構成人民對國家合法性的質疑,故此這種國家運作的模式注定是短命的。不同的小團體在這種國家體系下生存,只不過是一種「湊合」(aggregation)而已,各子團體若非在一個社群內有機地合作,衝突將難以避免。

 

  所以,當國家了解到這種對內使用暴力的方法行不通,過分依賴軍力之時,統治階級便會建立制度(establishemnt),以較溫和有效的方式對內進行管治。這種管治方式主要以文治為主,第一點是以建立司法制度,如最高法院等等,第二則是建立行政機關,而第一點是要建基於第二點之上才能成立的。

 

  而佛洛依德認為,即使是成立國聯等跨國組織,其性質都與政府這種權威機構類似。實際上都是對內的強逼性暴力與建立共同的身分認同。而佛洛依德認為歷史上的實例,早已證明依靠建立共同的身分認同,以共同的情感為基礎組織起來是很有效的,例如古代希臘世界的人認為他們比野蠻人優秀,所以他們以奧運比賽及神話組織不同的零散城邦,故此他們成立抵禦波斯人的入侵。

 

佛洛依德對「人」的理解

  為什麼人類會這麼容易攻擊別人,甚至出現集體攻擊的行為,以致出現規模更大的戰爭呢?佛洛依德這種看法,其實與他的慾望理論有關。

 

  他認為人的第一種本能是「愛慾」(erotic),其作用就是自我保存與統合的衝動,而他向愛因斯坦解釋,他所講「愛慾」的意義,與柏拉圖在《會飲篇》(Symposium)中的Eros是同一個意思;另一種本能則是「死亡本能」(Death instinct),其意思就是破壞與殺戮,把一些有機物變成無機物,使其解體的衝動。兩種本能便構成「愛與恨」(Love and hate)的講法,或者用佛洛依德的術語「Eros and Thanatos」,而這兩種本能之間表面上是互相對立,但實質上又是互相補足的。兩者並不孤立於另外一個,兩者實情上融和在一起,以構成人的整體的。

 

  生物有自我保存的本能(self-preservation)並不奇怪,基本上任何一個生物都會為自我保存而努力。從覓食到排泄,由投入與產出(input and output)開始,生物已經區分了內外之別。他們以自己的身體為界,從外部選擇性吸取所需,卻又排出不需要的東西,目的就是為了維持體內的平衡:無論外部怎樣變化,至少都不會破壞體內系統以致崩壞,藉此保持自身的存續。而覓食只是個體層面的自我保存本能而已,若果作為一個生物類別層面的存在,生物必須繁殖才能維持該物種類別的續存,這亦是任何生物個體必然會死亡,為了種群存續的策略。

 

  問題是,這種自我保存的本能,預設了生物個體的內外之分,在集體上的族群之別,為了保存自身必然要排斥外部對其內部的入侵。故此,任何生物都有機制攻擊侵犯其自身體內領域的東西,這樣便有機會使生物從對自身的愛慾轉化為對他者的攻擊慾,也就是從愛慾變成死亡本能。但是,文明的規範不容許有人隨意攻擊他人,所以當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後,其攻擊的對像可能從外部轉而到內部,也就是說,「死亡驅力」從攻擊別人,變成攻擊自身。不過,當國家政權或主宰法令的人,解開文明規範,進入戰爭狀態,人類便可能從對自己的攻擊慾,再轉移到攻擊「敵人」身上。

 

  因此之故,對於佛洛依德來說,攻擊慾是其人類的本能之一,「死亡驅力」作為其生命存在的基本特點是不會消失的。也就是這個理由,佛洛依德認為共產主義透過平均分配資源的方式以消除人類衝突是行不通的:

 

  「他們說,在地球上的一些快樂的角落裡,自然界帶來了豐富的人類想要的任何東西,那裡有蓬勃發展的種族,他們的生活溫和地進行著,不知道侵略或約束。布爾什維克主義者也渴望通過保證物質需要的滿足和實行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來消除人類的攻擊性。在我看來,這似乎是虛無縹緲的

 

  所以對於佛洛依德來說,主要的問題並非如何壓制人的侵略慾,而是如何引導這種慾望使其不會形成戰爭而已。

 

人無攻擊性只乃烏托邦想像

  對於佛洛依德來說,人類的本能就有攻擊性的面向,若果愛因斯坦的問題是希望透過各式各樣的方法,教化或馴化人類,使其不再具侵略性本身是不可能的,特別是這種所謂的教化已經是一種暴力而已。只要人類是一種生物,就有保存自我的本能,因應環境生出相應的攻擊慾望,問題是被攻擊的對像是自身還是他人而已。

 

  佛洛依德認為這種追求實際上是尋找一個不存在的烏托邦,並且他質疑不少和平主義者:「為何我們反覆地提出反戰,而不是接受其他人本身就會向別人橫蠻無理的要求呢?」而問題是,和平主義者經常以掩蓋的方式,封閉著人類的侵略性面向,以致找不到問題的真正核心。他的意思是說,我們應該從人類具有侵略性特質作為思考的起點,人有攻擊慾是正常的,而非視其為一個異常的問題。

 

  同時,佛洛依德也認為,儘管戰爭十分可怕,但不是任何戰爭都是邪惡的,歷史上的人類衝突就有不少宣戰的一方有其正義的理由,我們不應把戰爭一概定義為邪惡,而追求永久和平的國際狀態便有可能抹殺了透過抗戰或革命的方式,來追求自由與正義。他對愛因斯坦所提出的幾條問題,並沒有直接地作出回應,而他在回信的結尾向愛因斯坦表明希望這回答並不會對他失望,可見佛洛依德並不同意愛因斯坦的看法,甚至認為他不太了解人性當中非理性的一面。

 

參考資料︰

Albert Einstein and Sigmund Freud, Why War?, Translated by Stuart Gilbert

 

(原文刊於 2021 年 3 月《號外》)

甘仔

為人低調又低俗,但希望讀者不會覺得文章低能與低質; 興趣是歐陸哲學,現在研究的是與生物語言相關的課題; 很喜歡貓與兔,閒時會思考牠們究竟懂不懂人話, 一想到這個問題,便察覺還有很多論文要看,便頭暈眼花了。 →→支持我們←←

More Posts -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