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門推薦】哲學家談倫理學七大威脅

誠邀您加入我們的Patreon計劃,成為會員後登入網站即享免廣告及專屬內容![可按此]

Spread the love

作者︰MK 老師  難度︰★☆☆☆☆


  「即使我們致力於好人一生,無負時代,但我們仍然會害怕如果事情變得更差,我們的良心亦會淪陷。我們現在尚算好人,可能只是因為誘惑尚未夠大,恐嚇未夠可怕,或者情況還未到最危急的關頭。我們害怕自己隨時會成為他人的無情壓逼。面對這一切,我應該做的不是放棄,而是反身自省出屬於自己的解救。」
──Simon Blackburn 在牛津通識系列的《倫理學》寫道。

  Blackburn 的小書《倫理學》用精煉的文字談論了眾多當代倫理學的重要議題,其中亦談及當代倫理學所面對的「七個威脅」。這些「威脅」亦是逼使我們去思考如何去做好人的契機。

一、上帝已死

  「上帝已死」即宗教信仰在現代世界衰落的現象,有些宗教人士會視之為道德淪亡的象徵。作者剛好相反,認為「上帝已死」其實是件好事。人類以後可以更加集中去運用自身的理性去審視自己的道德信念,而不是一味盲目去相信宗教權威。

二、相對主義

  相對主義(relativism)」即一種認為「不同人或群體有不同的道德真理」的想法。這有時看似不錯,因為它像一種包容文化差異的態度。西方帝國主義興盛之時,傳教士與警察會連成一線強逼人跟從教會的教導去生活。一旦人類接受相對主義,社會看似就會容納多姿多彩的文化與生活,因為我們承認世上根本沒有唯一可取的道德生活。不過,我們仍然難以放棄指出一些明顯殘酷的文化有多不道德。某些落後地方仍然會強逼婦女進行極之痛苦的割禮。某些地方仍然在用集中營的方式去打壓與清洗弱勢群族。難道這些都是道德可以包容的事?在「相對主義」這個問題上,作者在全書作結之時才給予自己的答案。他在這方面的立場在哲學界亦比較有名。學界稱他的立場為「類實在論(quasi-realism)」。實在論即認同有道德真理的想法,而「類實在論」照字面解即類似實在論的立場,但其實不是,乾脆叫「偽實在論」都不為過。類實在論認為道德信念並非世界的實相,但又認為人類有一些能夠稱得上為知識的道德信念,例如幸福比苦難好,或者尊重比侮辱好。可以說,作者的哲學立場本身就體現在實在論與相對主義的張力之中,頗有趣。

三﹑自利主義

  「自利主義(egoism)」即一種認為「所有人都只會關顧自己利益」的想法,有些長輩亦喜歡將這句掛在口邊。你可能想指出︰「哎,那個人不是在為了社會犧牲自己利益嗎。」然而,哲學上,自利主義者還是可以回答說︰「那只是因為他認為促進社會公義合乎自己的利益罷了」。與不少哲學家一樣,作者指出了這種詭辯的後果是令得「自私自利」一詞失去實際意義。因為我們再也分不出是「自私自利」與不是「自私自利」的行為。倒過來說,如果我們要分得開是「自私自利」與不是「自私自利」的行為,那麼我們不應該詭辯說「所有行為其實都是出於行動者自己的利益」。

  一般人為何會認為「自利主義」吸引呢?當我們說「所有人都只會關顧自己利益」有時可能想要為自己的自利行為辯護一下,令得自己心裏好過一點。他人的偉大的確對很多人來說是一種心理壓力。我們難免會反省︰「為他人犧牲的人與我們一樣是人,為何他可以偉大而我卻不能夠呢?」或者我們要原諒自己不能夠與他們一樣地偉大,但我們仍然可以踏出一步,逐少逐少地向他們學習,逐少逐少地地貢獻他人。這並非要去否定那顆自發的愧疚之心,而是要轉化它成為一種道德動力,促使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四﹑演化論

  演化論,即用來解釋人類起源的生物學學說。作者指出市面上有兩類流行的倫理學書籍,一是安慰與鼓勵我們的心靈雞湯,另一類是宣稱「科學解釋了人就是甚麼甚麼」的流行科學。它們的標題通常會有令人誤會的暗示︰「人類基因就是自私」、「人類基因就是父權」、「人類基因只關心繁殖後代」等等。當然很多書名只是「標題黨」,例如《自私的基因》中的「自私」只是個有用的比喻。書的內容絕非要指出人皆自私自利。為何我們會受此些題目所吸引呢?Blackburn 認為,正正因為「上帝已死」,我們不再相信宗教之後,我們想要得到另一種權威來取代我們自身要面對的道德思考。我們想要令科學取代宗教成為我們的道德權威。

  Blackburn 又在書中給了幾顆解毒丸讓讀者傍身。第一,我們要搞清楚,解釋了人某些道德行為的源由不表示那些道德行為皆虛幻。假如演化論解釋到母愛這現象,告訴我們,母親之所以愛孩子,乃因為有母愛的人類,比無母愛的人類更有演化優勢,如此都絕不表示母親只會關心人類基因的續存,更加不表示母愛是虛假而不存在。相反,如果母愛不存在,那麼根本整個演化論解釋就無東西可以被解釋。

  第二,欠缺演化論解釋的事並不代表那件事不存在。明顯有很多現象都有待解釋。哲學界有一個很有名的問題︰為何我們有意識?從演化的角度看,我們的主觀意識似乎並不必要。我們受傷時,會有痛的感覺。我們看到紅色的東西時,會有見到紅色的感覺。這些主觀的感覺就是我們的主觀意識。這些主觀意識看似是演化路上不必要的副產品。哲學家 David Chalmers 曾問過︰既然我們大腦功能完全可以全無主觀意識地「盲目」運作,那麼為何我們還會有意識呢?當然後來有學者會嘗試以演化論回應Chalmers。重點是,即使那些解釋不成功或我們未能找到恰當的解釋,但再明顯不過的是人能夠感受到痛。

  第三,演化論解釋並非要指出我們出於甚麼動機與原因會做出某類行為。例如《自私的基因》只是將個別基因比喻成「自私」的個體,而在環境中互相競爭,絕非指人本能地有自私自利傾向。相反,互相幫助的利他行為明顯對人類的續存有利。很多演化論解釋只想解釋清楚為何某行為或特徵(包括利他行為)功能上對人類基因的續存有用。

五﹑基因決定論

  基因決定論,即自然已經為我們決定了人類的天性的想法。人類無辦法改變甚麼。作者簡單地指出一個真正符合科學的事實︰基因只是提供了人長大成人的材料,環境因素對於孩子的成長往往更加重要。因此,人與社會要注重的是周遭環境是否有利我們成為一個好的人。這是需要與科學家一起探討的問題。撇開本書,很多人亦會想起一種更加徹底的決定論︰一種機械式世界觀似乎會指出人的每個行為都只是一種機械式的物理現象。就如我推一張椅子它便會動一樣,人做一件事與不做一件事其實都無選擇的餘地,甚至沒有改變的可能。這明顯與我們的生活經驗不同。甚至與科學有多相符其實亦值得懷疑︰如果我有病因此經常人動粗,難道醫生會跟我說科學已經證明了我沒有改變的可能?無得救?不會吧。醫生大概會轉介我去做行為治療,教我用科學的方法去嘗試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與行為。這假設了我仍然可以控制自己行為,亦有可能改變自己行為。無論如何,這會走進了另一個關於自由意志哲學難題。這本小書不作深入探討亦可以理解。

六﹑要求嚴苛

  有些衛道之士對於人類的軟弱深惡痛絕,提出道德規範是絕對,而且不容例外。倫理學入門課通常都會指哲學家康德堅持說謊在所有情況下都是錯誤的事。即使你眼前的是一個會殺掉你朋友的狂人,你仍然要將你朋友的位置如實相告。如果這是道德的要求,那麼大概沒有人會願意去遵守。我們對他人的要求要合理,要同情人有不同的處境,但我們又要提防自己藉故對自己過於寬容。一句話總結︰「勿嚴人寬己。」

七、虛假意識

  有人或會指道德只是一種虛假意識(false consciousness),即我們自以為在做好事但其實不自覺地在做壞事,壓逼其他人。有些女性主義者會討厭男士自以為有「風度」每事都禮讓女性。她們會說所謂「男士風度」的道德系統其實在貶低女性的地位,認為女性必定是弱者。但相信「男士風度」的男性很可能全無貶低女性的想法,因此又會憤恨女性主義者「老屈」他貶低女性,掀起一場又一場的風波。另一個例子是宗教。

  不妨借用 George Orwell 在《巴黎倫敦落魄記(Down and Out in London and Paris)》的例子去說。那時候的教會時有分派食物去接濟窮人,因此不少人定時定候會在教堂外排隊等派飯。Orwell 觀察到最討人喜愛的牧師並非表現得關愛與憐憫窮人的虔誠牧師,而是快手完成任務不費唇舌不甚與人交流的牧師。為何呢?因為正正是那些滿口「憐憫罪人」的宗教道德傷害了窮人的尊嚴。(我無罪啊,我只是不幸運!)窮得要人接濟已經慘,還要被你「憐憫」一番,當然不會好受。但正正與那些相信「風度」的男士一樣,那些牧師很可能全無惡意,並且真誠之至。

  「風度」的價值系統對女性主義者來說是一種父權壓迫。宗教的價值系統對馬克思主義者來說是一種階級壓迫。而這些價值系統之所以壓迫到人,正是因為它們的支持者自以為在做對的事。但如果那些「道德價值」其實根本不道德,那麼它們的支持者其實都只是被欺騙的受害者。所以,我們一定要反思自己相信的那些價值是否真的有價值。

 

參考︰Simon Blackburn 的《Ethics: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