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邀您加入我們的Patreon計劃,成為會員後登入網站即享免廣告及專屬內容![可按此]
作者:嚴振邦 難度:★★★☆☆
人是世界的中心嗎?人在世界中扮演甚麼角色?
這些問題一直是哲學歷來的核心課題,而自從德國哲學家康德於18世紀提出了他的認識理論後,再經歷20世紀初胡塞爾和海德格等提出的觀念論式現象學洗禮,再去到後來的後結構主義哲學,歐陸哲學基本上認為人在世界之中有一重要而獨有的地位。某些學者會把這種看法稱為「觀念論﹙Idealism﹚」[1],而與觀念論相對的實在論﹙Realism﹚,在歐陸哲學中支持者不多。為甚麼會這樣?
康德:人在世界中的獨特地位
讓我談一點康德知識論。我們透過感官經驗,認識到世界中種種不同事物,所以說,我們總是透過經驗來認識世界的;但問題是,我們有沒有可能可以認識到還沒有被我們經驗到以前的那個世界?
你可能會說:可以啊,去看一看它不就行嗎?但問題是,我們一去看它,它就成了我們經驗的一部份,再也不是「給我們經驗到之前的那個世界」了。簡而言之,我們認知到的世界,永遠都總是在我們經驗之中的世界。對於我們經驗「背後」那個我們沒有經驗的世界,永遠是我們認知不到的。
因為我只能認識到經驗世界,所以我們關心的對象也只能限於經驗世界,而人自然成為了這個經驗世界的中心:因為所有經驗世界裏面的事物,都必定是我們經驗到的對象。 從此之後,研究世上的萬事萬物,都變成了研究那些事物怎樣在我們經驗中呈現,而不會再研究那些事物自身。而這種主體有優先地位的哲學存在論,就是所謂的觀念論﹙Idealism﹚。後來現象學和後結構主義雖然都在不同地方反對康德的學說,但都大抵上維持這種「人」有着優先地位的理論型態。
觀念論的問題與實在論
但這種理論形態卻把人上提到世界中心。一些較極端的觀念觀,例如早期海德格的理論,甚至會認為世界各種事物的意義都由人所賦予,引致很多不同問題。舉例說,環保表面上是個政策問題,但更深層次卻是個哲學問題:如果人是世界的中心,事物的意義都由人的觀點所決定,那為甚麼我們要關心世界其他東西的福祉?
所以,近年來有一些歐陸哲學家打着實在論﹙Realism﹚的旗號,反對一直為歐陸哲學主流的觀念論。他們提倡一套「平的存在論﹙Flat Ontology﹚」,認為人和其他事物有着平等的地位,並不佔優。他們用不同的方法,在哲學上嘗試說明,為甚麼我們還能、還應該討論那個獨立於人認知和經驗到的世界,並以此說明人其實在世界中沒有那麼特別的地位。Graham Harman 提出的 Object-Oriented Ontology﹙OOO﹚就是實在論當中其中一路人物,所謂 Object-Oriented,就是以物為中心,不以人為中心之意。
Harman 的 OOO
Harman 認為觀念論把事物化約成只是人經驗到的事物,其實把握不到「事物」的真正意義。他們討論的,最多只是「感知中的事物﹙sensual object﹚,但卻不是那個「真正的事物﹙real object﹚」。因為我們每次從經驗出發去討論事物,那些事物就已變成了「感知中的事物」,所以那些「真正的事物」是離開我們經驗的。
事實上,Harman 按此再推一步,甚至認為真正的事物是離開任何其他事物、不與其他事物直接互動的。因為若我們只從事物怎樣與其他事物互動來理解它,我們就已經從其他事物的角度來理解那事物,這就不是那事物自己了。所以真正的事物,是退隱到任何經驗和任何與其他事物的關係之外的。亦因此,我們談論真正的事物時,世界中沒有任何東西會佔有優先地位,因為所有真正的事物都沒有與其他事物互動,而人與其他事物也沒有地位上的高低。
這些問題一討論下來,就會發現其實不單是存在論這些哲學議題,還會涉及到很多社會、環境問題。例如我們可以問,我們是不是只該以人類的視點來理解環境?我們又是不是只能以知識對象的態度來理解世界?我們又是不是只能以科技越來越強大、人類控制自然世界的能力越來越強的想象來理解未來?
按 Harman 的思路,這甚至會涉及藝術和知識的問題。因為那些真正的事物都退到經驗以外,也不和任何東西有互動,那我們嚴格來說不可能對它們有任何知識。但我們是不是就沒有辦法去靠近那些事物呢?對 Harman 來說,藝術這種並非以產生知識為目標的東西,反而讓我們更有機會接近到事物自身。藝術以比喻、暗示等的方式,令我們更能離開人類視點,並感受到真正事物自身是怎樣的。亦因此,近年 Harman 的理論成為了西方藝術界的重要養份,不少藝術家以他的理論為出發點,以打破舊有以人為中心的世界所帶來的限制。
Harman 理論在香港的實踐
意想不到的是,香港竟然也有一個叫地方,讓不同藝術家可以一起共讀 Graham Harman 的哲學著作,再由此構想不同的藝術計劃。這就是《未來表演實驗室》。在今年11月9-13日,四個一起讀完 Graham Harman 的藝術家,會各自有作品於牛棚藝術村展出,看看怎樣把Harman 的想法實踐在藝術之中。以下可以說是他們對 Harman 理論的延伸和實踐。
劇場編導及跨界藝術家陳冠而會嘗試探討暗生態學﹙Dark Ecology﹚,探討我們能否以植物或細菌等非人類的角度看世界,想像另一種時間與距離感,眺望人類消失的未來。在這作品中,陳冠而還會反思「自然」這個概念,突然出「自然」這個概念其實和「人為」相對,故此其實還是一個十分人類視角出發的概念。我們可以怎樣設想一種不預設這種概念的生態學?
聲音藝術家羅潤庭會探討我們對未來的想象:我們是否只能以科技越來越強大、人類控制自然世界的能力越來越強的綫性想象來理解未來?如果離開這種以人類視點為中心去建立的未來,我們可不可以用另外一些思維來理解未來?
多媒體藝術家曲淵澈延續了先前對現代性的探討,討論被經濟進步廢棄的物,被社會秩序建構遺棄的人,這些離開人類和社會認可觀點的物和人,可以透過怎樣的堆填區,來掩蓋現代性的惡性反噬?
而編舞及舞者余巧兒則會思考藝術的其他可能。如果 Object-Oriented Ontology 認為人不應只以知識的角度來理解事物,藝術又怎樣可以是另一條出路?余巧兒認為藝術不應只以創作者自己的角度出發,而應可以在創作者和觀眾互動之間產生出新的意義,那我們又可以怎樣在這種未知中出發?
展演資訊
票價:$180, $120*
日期:2021.11.9-13(二 – 六)8 pm
地點:牛棚藝術村12號單位
**每場均設演後討論
門票於9月20日起在城巿售票網售票處、網上、流動購票應用程式及信用卡電話購票熱線發售。
網上購票: www.urbtix.hk
信用卡電話購票: 2111 5999
票務查詢: 3761 6661
節目查詢: 9206 5970
[1] 好些學者會把一切把人視為有優先地位的理論稱為「觀念論」,因此後結構主義等學說都會因此被歸類為觀念論。但有些後結構主義者自己本身會反對這種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