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荼毒室 X 星島日報】哲思無罪 荼毒有理

誠邀您加入我們的Patreon計劃,成為會員後登入網站即享免廣告及專屬內容![可按此]

Spread the love

﹙感謝星島日報訪問,原文刊於二零一七年三月十四日星島日報學生報S-File﹚

  二千多年前,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因在街上與人討論,令很多年輕人經過耳聞,學會了批判思考,惹來當時政權不滿,認為他「不尊敬神且帶壞年輕人」,被雅典法庭處死刑,最後將毒酒一飲而盡。然而,自他停止呼吸以後,哲學並沒有因此而終,反而繼續流傳。文史哲從來都被認為是「純文科」、「唔賺錢」的學問,如今卻有另一班學子,敢冒「荼毒」青年之名,決心在網絡世界將哲學宣傳普及──哲學是有用,還是無用呢?這是一個問題。

哲學討論 滲透生活

  如果偶有在網上閱讀哲學文章,仔可能會記得「好青年荼毒室」這個名字,而想出這個名堂的,正是一群熱愛哲學的研究生,「其實我們是橫跨五六屆的哲學系同學,本身都常常舉辦讀書會,約出來吃飯玩樂、討論哲學。有一次,我們在晚飯間談起,覺得香港其實有不少平台討論哲學,但對普通人來說,仍有不少距離感,其實仍有空間做得更好,於是我們便決定嘗試建立一個網站,讓大眾可以更親切地了解哲學。」其中一位創辦人阿鹽笑着說。

  「好青年荼毒室」將文章以五顆星星分級,一顆星最簡易五顆星最困難。正如他們的標誌一樣,打着「嚴打學棍,杜絕文青」的旗號,為的就是希望哲學走入人群,不再離地。為了盡最大努力讓哲學走入群眾,這十三位研究生無償地,每人每兩星期交一篇文章,各自針對不同的程度和範疇探討哲學,由生活、愛情、電影等各方面入手,務求令不同背景和程度的人都可以找到自己想認知的哲學知識,激發大眾討論和思考。雖然寫作過程毫不輕鬆,不過「好青年荼毒室」成立短短三個月,已經在facebook上累積萬多個「室友」,已足夠證明他們普及哲學的努力沒有白費。除了將文章分級,「荼毒室」另一個特色,就是「哲學樹洞」,讓室友像《花樣年華》的梁朝偉般,將心事和疑惑告訴樹洞,然後再作思辯。另一位創辦人阿軒笑着解釋:「設立『哲學樹洞』,是想鼓勵大眾問問題,引發大家思考。哲學不是單向地向大眾說教,相反,哲學是應該討論的。」

  「荼毒室」的創辦人們用了不少方法,將哲學帶到生活之中,讓更多人理解到哲學的趣味,「我們曾經以戲劇的方式讓學生了解一些哲學命題,比如早前到一些中學做早會分享,我們便將著名的哲學兩難──『電車問題』演出來,一邊演一邊解釋和討論。效果不錯,大家也很投入。又如,我們知道成年人喜歡旅遊,便曾舉辦一個講座講旅行哲學。讓大家知道,原來旅行都可以衍生很多哲學問題,例如旅行是甚麼,為何都市人會喜歡旅行,何解不同人有不同的旅行經驗等。更甚者,我們也嘗試做一個『哲學樹洞』的直播節目,讓大家打電話來與我們傾談哲學問題。目的都是希望貼地點帶動大家討論哲學。」阿鹽補充。

學會質疑 反省 追問

  推廣和普及哲學是好事,但又何故要自命荼毒青年呢?畢竟,這也是蘇格拉底當年被殺的罪名吧!「當時我們光是想名字,就想了兩個多星期,為了讓大眾知道哲學並不是拒人千里,我們想要一個有玩味又不失認真的名字,所以就想出了這個──像蘇格拉底般用哲學荼毒青年。」阿鹽說。

  荼毒字義負面,但卻不一定是壞事,正如「荼毒室」網頁中的序言中所講:「這是個會荼毒人的地方,因為你會開始發現身邊的一切,並非如此理所當然;你會開始反省,追問世界、語言、科學、倫理、知識、政治等每事每物的本質。從此,你可能不再是循規蹈矩的所謂好青年。」

  的確,很多時候,我們昧於思考,囫圇吞棗地接受社會給我們的教育,而哲學正正是一門反叛的學問,鼓勵我們凡事質疑,挑戰權威。表面看來,哲學是一件離經叛道的事,但再想深一層,追求真理不就是人類應有的渴求嗎?如果人人安於接受愚昧,循規蹈矩才算是好青年,這樣的青年真的是好嗎?社會還會進步嗎?

錢途不明 哲學無價

  雖然,一眾「荼毒室」的創辦人努力推廣哲學,但同時亦難以避免迎來冷水澆頭。香港社會素來喜歡以「有用」與否來標籤事物的價值,而所謂「有用」不過是以能否賺錢來衡量。

  哲學向來被認為是沒有經濟價值的科目,眼見香港大學將畢業人數少的天文和數學科取消,花時間作純粹的學術討論和思考,似乎是一種浪費。身為過來人,頌頌分享了他的往事,「中學選科的時候,我成績比較好,全級頭廿名的同學中,只有我選修文科。當時任教中文的班主任也勸我不如選修所謂『錢途』較好的理科。但是,我不是這樣想。錢本身其實是沒有價值的,它的價值是在於它能交換到甚麼。比如,用錢可以買到你喜歡的車,這就是金錢的交換價值。所以,說到底,並不是錢本身值多少,而是你本身想要的東西值多少,錢只是一個交換的工具。而哲學讓你學會了思考,使你找到人生真正想要的東西,這種得着,未必是通過錢可以買得到的。」

  再多的金錢,如果找不到意義,其實只是一個數字。君不見社會上不少所謂成功人士都只能用物業、跑車來定義自己的存在。慾望無限,找不到生存的意義和想追尋的東西,到最後只會淪為以有限的人生填補無窮的物慾。而哲學的作用,就是讓人通過思考,去追尋人生的意義和方向,這也許比擁有金錢來得實在。

貼地不離地 大眾愛真理

  說起哲學,印象總離不開尼采、存在主義、唯物辯證法等一大堆艱深晦澀的人名和學術名詞,讓不少對哲學有興趣的人敬而遠之,「其實哲學是一件很生活的事,蘊藏在日常中……」另一位「好青年荼毒室」創辦人甘仔說:「這正是我們希望填補的空缺,一個讓普通大眾和學者都可以來的平台。」

  「其實很多人都對哲學有興趣,只是他們找不到合適的平台。我們想做的是,使初學者可以找到輕鬆易學的文章;同時,讓本身有涉獵哲學,想進一步深造的人也找到一些較嚴謹深奧,合乎程度的文章。我們並非一味搞笑,或者扮型扮高深呃like,而是找一個平衡點,平易迎人之餘不失學術,讓所有人都可以走進哲學。」另一位創辦人Dickson補充說。

答案不一定是最重要

  「生存,還是毁滅?這是一個問題。」這句經典獨白,源自莎士比亞戲劇《哈姆雷特》。茫茫人生之中,我們不免要面對很多不同的問題。沒有人喜歡問題,但我們偏偏無法迴避。很多人都希望以哲學追尋答案,但一眾創辦人卻對此有所保留,「哲學不是萬能,它未必可以解答世上所有問題。」那麼為甚麼還要讀哲學呢?這不是自相矛盾嗎?阿鹽如是說:「哲學不一定有答案,就連哲學本身是否必然沒有答案這回事,已是一個哲學題目。然而,哲學重要的,有時候不一定是答案,而是大家在思辨的過程中,釐清了一些概念和想法,可能到最尾都解答不了問題,但你觀看世界的方式已經不一樣。」

  蘇格拉底二千多年前與人討論時,發現所謂聰明的人大多自詡無所不知,對所有東西都有答案。殊不知,經過挑戰後,才發現他們雖然自以為知道很多,實則一無所知。蘇格拉底於是總結道:他比其他人聰明的地方僅在於他承認自己一無所知──惟有承認自己不知,才能知道更多,既然如此,我們又何需讓既定的答案框死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