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悲劇「悲」在哪裡?

誠邀您加入我們的Patreon計劃,成為會員後登入網站即享免廣告及專屬內容![可按此]

Spread the love

作者:豬文  難度:★★★☆☆

 

  說起希臘悲劇,大家都應該會想起那個弒父娶母的伊底帕斯王(Oedipus)。他為了逃避「弒父娶母」的神諭,反而自我實現了弒父娶母的命運。這似乎顯示人生的脆弱:無論我們多麼努力抵抗,到頭來我們還只是受命運擺佈的玩偶。

  究竟,希臘悲劇「悲」在哪裡?哲學家 Nussbaum 曾分析過希臘悲劇所「悲」之處。他把悲劇之「悲」分成三個層次:好人得壞報、好人做壞事、好人有意地做壞事。

  先說好人得壞報。好人沒有好報,還得了壞報,這當然值得我們去悲。因為我們似乎都有一種道德要求,要求「德」(德性)與「福」(幸福)一致。基督教裡的上帝在我們死後賞善罰惡,大概便是這種道德要求的體現。伊底帕斯王是有德的:為了不傷害自己的家人而逃離自己的城邦,顯示了他的善良;成功解開了底比斯城外的謎語,顯示了他的聰穎。但這位善良且聰穎的人卻落得插瞎自己雙眼,自我流放的下場。伊底帕斯王的「德」很明顯沒有帶來「福」。

  Nussbaum 認為好人得壞報只是希臘悲劇第一個層次的「悲」,因為這種「悲」實不用劇作家告訴我們。好人沒好報,不是隨處也是嗎?若希臘悲劇只是告訴我們這點,實無深刻之處。所以 Nussbaum 說,伊底帕斯的故事不只是單純惡報降臨在他頭上,更「悲」的是他自己作出了惡行。無論從古希臘人或現代人的眼中,弒父娶母大概是一個人能作出最邪惡的事之一。所以伊底帕斯的「悲」也在於他明明作為一個有德性的人,卻犯下滔天大罪。

  然而,伊底帕斯還不夠「悲」,因為他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弒父娶母的。也就是說,他究竟算不算作出了壞事呢?很多人也認為沒有。伊底帕斯是無意的,也所以是無辜的。因此,最深層次的「悲」是好人有意地做壞事。「好人有意地做壞事」這個概念本身好像自相矛盾,因為他稱得上好人的話,又怎會做壞事呢?好人可能會像伊底帕斯不小心做了壞事,又或者偶而地做了一些不太好的事,但好人總不可能有意地犯下滔天大罪吧。如果這種悲劇有可能發生,是因為甚麼?

  希臘悲劇告訴我們其中一個可能是「道德兩難」。人類認可的價值有很多,例如家庭價值、公義、對神的虔誠等,但這些不同類型的價值背後,往往沒有一種「共同匯率」去換算這些價值。這些價值全都是真實且不可互相化約的。這個現象叫「價值的割裂」(the fragmentation of value)。而「道德兩難」的出現,正正在於不同價值在同一個處境裡產生衝突,以致當事人只能犧牲其中一種價值,甚至嚴重地損害它。因為「道德兩難」,好人也有機會嚴重地損害某種價值,犯下大罪。

  阿伽門農王(Agamemnon)便是這樣的悲劇人物。長征特洛伊之初,他做了一件極可怕的事:活祭自己的女兒。但他做這件壞事是因為當時的自然女神阻止他們出海,並要求阿伽門農獻上女兒。而他又必須繼續這場戰爭才能履行他對弟弟的承諾和對神的服從(他們兩者都要求阿伽門農王必須向特洛伊發動戰爭)。相較伊底帕斯,阿伽門農是經過深思熟慮後才作出這件可怕的惡行的,所以他的行為更可惡,但也使他的遭遇更「悲」(他凱旋回歸後被自身妻子報復殺害)。

  我們有可能逃離悲劇嗎?有可能的,如果我們能找到一種更基礎的價值去化約世界所有價值。悲劇作家認為這並不可能而悲劇是人生的必然。當時,有一位哲學家卻相信這是有可能的。那個人便是柏拉圖。

 

參考資料:
Martha C. Nussbaum, The Fragility of Good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