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松閣:家長主義有何不妥?

誠邀您加入我們的Patreon計劃,成為會員後登入網站即享免廣告及專屬內容![可按此]

Spread the love

作者:Samson     難度:★☆☆☆☆

  於現代政治討論上,家長主義﹙Paternalism﹚往往是邪惡的同義詞,象徵父權、專制、蠻不講理。有趣的是,也有些從政者﹙特別是中國人?﹚卻仍然很喜歡以父母自居,強調自己愛民如子。到底家長主義是怎樣的政治理念?又是否必然為錯?下文將從哲學角度分析之。

  先從定義入手。一般而言,家長主義的基本精神就是無視對方意願,強迫對方接受一些對其有利的事物。借用哲學家 Gerald Dworkin 的分析,家長主義式的政策﹙本文將集中於政策層面的討論﹚,有以下三項條件:

  1. 政府或其他機構﹙下文從略﹚實施﹙或取消﹚政策P干預了受眾的自由或自主;
  2. 實施(或取消)政策P未經受眾同意;
  3. 實施(或取消)政策P,純粹由於有理由相信此舉能夠增進或保障受眾的利益。

  由以上定義可見,家長主義最主要的弊病是違反現代政治倫理的重要價值:強制干預個人自由。不過家長主義的動機卻是可理解的,那就是為了對方的利益著想,是以家長主義倒不見得是全無道理。事實上即使是最崇尚自由的國家,仍存在不少家長主義式的法例。當中最典型的例子如法例規定司機與乘客均必須配戴安全帶,又或禁止市民服用違禁藥物等。此等法例無疑干預了市民的選擇自由﹙條件1﹚,縱使市民不願意遵守﹙條件2﹚,而法例的用意,不在於配戴安全帶和服用違禁藥物與否會影響他人,而只為他們自身安全著想﹙條件3﹚。

  按方才的分析,我們理應將極權主義與家長主義區分開來。雖然兩者實行上都不免規限人民的自由,但只有後者是出於對人民利益的重視。同樣道理,近年香港的從政者,雖然試圖掛出一副市民的母親的咀臉和說詞,但其施政大多只滿足條件 1 和 2,而不符合條件3。換言之,他們那些打壓自由,甚至於殘民自肥的政策,其實只是以家長主義作幌子的極權管治,不可不察。

  明白家長主義的定義後,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其優劣。正如前文所言,家長主義規限市民的自由,因此需要辯解;但既然家長主義旨在增加或保障人民利益,反對者亦必須提出好的理由反對才合理。在政治哲學的討論上,反對家長主義的論點主要有兩種,分別是後果論式論證﹙The Consequentialist Argument﹚與自主性論證﹙The Autonomy Argument﹚。後果論式論證指出,只有市民自己才最懂得其利益為何,因此讓人們自由選擇﹙在不傷害別人的情況下﹚,才能最有效增加或保障人民利益。相反,家長主義那種代替市民做出最好決定的想法,實際上往往適得其反。情況就好像父母認為子女讀醫科是最佳人生選擇,但其實子女的願望與人生意義是當個哲學家。因此從後果而言,家長主義根本並不可取。

  自主性論證則不從後果著眼,而強調個人自主作為權利的重要性。即使自己的決定不一定明智,但人應該擁有不容侵犯的自主權。當政府的政策干預個人自由,那怕真的能增加或保障人民利益,但它已經無視了人民的自主性:自己作為自己生命的主人,掌握自己生活不受別人操縱的權利。家長主義的毛病,正在於越俎代庖,不尊重市民的自主權。

  面對各種批評,家長主義也發展出不同的理論回應。其中最重要的是由法律學者 Cass R. Sunstein 等人提出的微推理論﹙nudge theory﹚,有時又稱為「自由主義式家長主義」﹙Libertarian Paternalism﹚。所謂微推理論,是嘗試在不規限選擇自由的情況下,透過「選擇設置」﹙choice architecture﹚,引導市民選取對自己最有利的行動。此中的關鍵在於什麼是「選擇設置」。它其實是一種設計方向,企圖將事情的選項以不同的方式表現,好像改變選項的數目與次序、選項的初始設定等手法,從而影響消費者的選擇。現實中的例子有很多,比方說餐廳的菜單,將高價的菜式放於當眼的位置,把廉價菜式排列於不起眼的角落,就是希望引導食客選取高價菜式的常見手段。但與一般商人為求私利不同,微推理論是以市民利益為依據,當中的重點有二:首先,微推是以不禁止或減少選項,以及不嚴重改變行動模式的前提下,以選擇設置的手段引導市民選取對自己最有利的行動。再者,微推式的干預是市民能夠以簡單與低成本的方法避過的。以第一點為例,為著市民的健康著想,政府會指示超級市場將水果和蔬菜放於當眼位置,把加工肉食置於食物架的角落﹙改變選項的次序或位置﹚,卻不會禁止超級市場售賣加工肉食。按第二點原則,政府如果相信退休供款計劃能保障市民利益,會強制全民自動參加﹙改變選項的初始設定﹚,但可讓市民隨時無條件於網上取消登記,選擇退出,這樣才算是真正的微推理論。

  至此我們可以明白微推理論為何又稱為「自由主義式家長主義」。微推政策並沒有干預個人的選擇和自由,所有決定最終還是基於市民自己的意願,但又能引導市民選取對自己最有利的行動。換言之,微推理論可以免卻傳統家長主義的缺點,同時保留其可取之處。事實上不少外國政府相當認同微推理論,認為是政府與人民的雙嬴方向。例如英國政府自 2010 年就設立 Behavioral Insights Team ﹙BIT﹚;美國政府亦有所謂 Nudge Unit,具體研究與執行微推政策。

  雖然微推理論有其吸引力,但仍有不少自由主義者反對。當中最嚴重的指控認為微推政策有操控人民之嫌。微推政策雖然沒有禁止或減少我們的選擇,但它透過選擇設置,利用人類心理與決策上的慣性,引導市民做出政府想要的行動。這種操控為什麼不能接受?自由主義者認為它依然犯上前文提及的傳統家長主義的毛病。首先,微推理論仍舊預設了管治者比市民更理性明智,更清楚市民自身利益。但正如後果論式論證所言,大部份情況下,我們有理由相信市民自己才最懂得其利益為何。再者,它也不尊重市民的自主性,企圖以較軟性的手段操控市民的選擇。

  除此之外,我們還有額外的理由反對微推理論。微推政策影響的範圍往往比傳統家長主義式的法律更廣。一般法律只會消極地規限市民不能做什麼,但微推式操控卻積極地誘導市民的決策,方才超市佈置所引導的飲食選擇就是一例。另一方面,基於微推政策的特性,政府很容易濫用它來達到其他目的,卻又能瞞天過海。比方說,選舉事務處可能會在選舉小冊子的設計上動手腳﹙例如次序和顏色﹚,引導市民的投票意向。問題在於,這種微推政策比明文規定的法律或具體行動﹙例如 DQ 候選人﹚難以發現得多,我們往往受其擺佈而不自知。由此看來,自由主義者對微推理論的憂慮其實不無道理。

  或許微推理論用得其法的話,可增進市民利益。但歸根究底,好的父母應該放手讓子女過自己的人生,理性的政府亦應盡量給予市民自由,避免操控。更何況主權在民,從政者若以父母自居的家長主義治國,最終只會落得被思想獨立的子女揚棄的下場。

 

延伸閱讀: Cass R. Sunstein, Why Nudge? The Politics of Libertarian Paternalism,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5.

原文刊於2019年7月7日《星期日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