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真正的問題不是「我們會死」,而是「我們無法決定幾時死」

誠邀您加入我們的Patreon計劃,成為會員後登入網站即享免廣告及專屬內容![可按此]

分享文章︰

作者:豬文  難度:★☆☆☆☆

 

我們都終有一死,我們都害怕死亡,但我們有理由害怕死亡嗎?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Epicurus)提出過一個很著名的論證,指死亡根本不能傷害我們,所以我們沒理由恐怕死亡:當死亡來臨時,你已不存在了,死亡怎能傷害你?當你尚存在時,死亡還未來,死亡也不能損你分毫。

姑勿論伊壁鳩魯的論證是否成立,世上大部分人還是趨生避死,視死亡為人類最大的困境。既然死亡為至壞的事,死亡的反面 —— 永生便為人類最大的禮物,難怪自古以來,人類都不乏尋找不朽之法的故事。不少宗教也用永生來吸引人昄依,足見永生對人類的吸引力。

可是,永遠存在真的對人類來說是件好事嗎?不少哲學家都反而認為永生其實並非想像中的美好。即使我們想像中的永生中不會年老和沒有疾病,更可以與所愛的人一起活下去也好,一些哲學家也覺得並非好事。

首先,有哲學家認為永生最大問題是沉悶。永生指的不是活三百年、三千年甚至三萬年,而是永永遠遠地活下去。在無限長的生命裡,我們對這個世界一切事情的熱情,總有一天會殆盡。或許你會想像,在無限的時間裡,人類總有能力創造出無限的事情,讓你有新的寄托。即是說,原本愛看足球比賽的你,連續看五百年的確會令你厭倦足球,但我們可以尋找新的興趣啊。當我們看厭了足球,我們便去玩音樂好了。當玩厭了音樂後,我們又可以去學畫晝。無限的生命不一定會帶炊沉悶。但問題是,這樣的人生圖像真的可能嗎?我們是一個具體的人,不是一個抽象的空殼。基於我們天生的性情與成長背景,我們建立出自己的具體喜好、人生目標、價值觀。我們不可能無限地撤換我們的人生計劃。這些有限興趣正正定義了我們是誰,而這些有限的興趣必然會被無限的時間窮盡。所以沉悶將是永生必然的結果。

另外,有哲學家認為我們人類的各種價值都會被無限的時間摧毀。原本我們珍而重之的所有事情,在無限的時間下,也會變得無關痛癢。例如,原本能夠鍛鍊自己,改善自己的身型可以是一件人生成就,但若然有無限的時間來給你做這件事,這件事還有意義嗎?一件事之所以有意義,往往在於它是一種突破限制的自我實現:人把握其有限的生命去成就事情。為什麼為人父母是有意義的?因為他們為了自己的孩子犧牲了人生十分重要的青春去幫助他們成長。為什麼練成一首樂曲是有價值的?因為這是花時間努力練習的成果。有限的時間是意義的條件,而永生將會破壞這個條件,衝散我們原有的價值系統。

最後,有哲學家相信一個有意義的人生等於一個好的故事。對這些敍事論者來說,意義不等於快樂的累積,更重要是你的整個經歷能否構成一本值得閱讀的傳記。然而,永生意味着你的人生永遠沒有終結,也就無法構成完整的故事,因為故事的本質就是一串有起乘轉合的事件。沒有結局的人生,連沒有意義也稱不上。就好像我們在看電影的時候,究竟主角失戀這一段情節有沒有意義、有何意義,必需要等待到之後的情節,以至整部作品的完成才能決定。可能這段情節代表的是他成為一位偉大藝術家的開始,也可能代表住他自殺之前承受的最後一次痛苦。不看結局,單抽取這段情節出來,它的意義永遠無法確定。同樣邏輯,若然我們擁有永生,我們的人生便永遠無法「蓋棺定論」,我們的人生意義也永遠是一個未定項。

如果你被上述幾個理由所說服的話,你便同意永生並非什麼好事。我們其實是需要一死,但我們似乎難以認同死亡是件好事。箇中矛盾如何解決呢?死又不好,不死又好。

說到這裡我們便能發現人類真正的不幸與最大的理想:真正的不幸不是「我們會死」,最大的理想不是永生,因為永生其實並不好;真正的不幸其實是死亡往往在我們還活不夠時便來臨,我們無法把握自己的生命長度。最美好的事其實不是永生,而是可以自主地決定自己何時離開這個世界。

如果有得揀,你認為活幾多年最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