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普及怎樣做?(中)

誠邀您加入我們的Patreon計劃,成為會員後登入網站即享免廣告及專屬內容![可按此]

分享文章︰

作者:嚴振邦、豬文  難度:★★☆☆☆

 

  上篇我們跟大家談了一些關於哲學普及的反思,當中重點討論了用流行文化來做哲普有沒有問題。在這一篇,我們希望跟大家談談,哲普中爭議甚大的問題:我們應不應該用術語?用的話應該怎樣用?

五、用不用術語、如何用術語?

  常聽到有論者認為,推廣哲學時不用也不應該迴避術語,認為於認識哲學而言,學習術語是必要的,故此在推廣之時也不應迴避術語,使讀者失去了一個認識哲學的機會。

  當然,通常認為不必迴避術語的人,也會同意我們不應搬弄術語,為用術語而用術語。而且,每次使用也應該清楚解釋術語的意思,使讀者不會如墜進五里霧中。

  可是,在討論應該如何使用術語前,我們還是想跟這些論者商榷一下,究竟推廣哲學是不是非用術語不可。

第一種術語:因方便而生

  術語對每個學科來說,可說是必不可少。每個學科當發展到一定水平和深度,自然就會發現出一些複雜的概念來處理困難的問題。不論數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或各人文學科亦復如是,十分正常。當用上的概念越來越複雜時,以一般的日常語言去指稱這些概念便會十分麻煩和冗長,不利學術討論。所以學圈內便自然會產生不少術語,來指稱和討論這些概念。在這情況下出現的術語,最終都只是方便我們討論而出現,但歸根究底也是可以用日常語言來清楚說明。﹙不過如果是非常進階理論中的術語,因為它預設了太多理論背景,要清楚說明可能要用十分長的時間!﹚

第二種術語:意思不為日常語言所窮盡

  當然如果問題複雜到一定層度,我們要表達的意思,便有機會不能找到意義相同的日常語言來說明。例如有些哲學家會認為日常語言中的字詞都包含了某些預設,故我們怎樣用日常用語也不可能簡單地拋開這些意思。在這時候,術語就並不只是為免以日常語言去說明會過於冗長而出現的產物;反過來說,這些術語的意思,根本就不能為日常語言所窮盡。

  不過我們應當注意,即便如此,我們解釋這種術語的意思時,仍然不得不依賴日常語言。你試想想,如果我們處理某一問題,最終要引入一個新的術語,那我們怎樣解釋給其他人聽?這術語或不能在日常語言中找到任何完全同義字詞、描述,但至少我們只能以日常語言去盡量迫近那個意思,讓聽者慢慢把握到當中的意思。所以,就算日常語言中沒有同義字詞,但日常語言仍有重要的解釋作用。離開了這些解釋,我們連引入新術語都不可能。

推廣哲學應推廣甚麼?

  哲學歷史源遠流長,處理的問題既抽象又複雜,上述兩種術語自然不比其他學科少。但我們想提出的問題是:學習哲學時,究竟重點在哪處?甚麼才是哲學的核心和最有意義的地方?推廣哲學時,我們又應以推廣哪些東西為主?

  我們認為,哲學最有價值的地方,首先在於其所提出的問題:甚麼是時間?人生有沒有意義?甚麼是道德?甚麼是知識?我們應該吃動物嗎?甚麼是愛情?這是都是哲學問題,而學習哲學的第一步,就在於明白這些問題究竟在問些甚麼。很多時候,提出重要的問題,比提出有力的回應更加重要。尤其哲學每每反省一些十分基礎的概念和想法,故如果不是有人告訴你有這些問題,很多人可能想也沒想過。所以,能理解這些問題,本身已經十分有價值。

  認識到哲學問題後,慢慢我們學習提出哲學問題的意識,成為你習慣之一。你會開始提出自己的哲學問題,並發現其實有很多問題需要回答,世界並不是以前看的那麼簡單。而這時候,你可說已經踏進了哲學的大門。

  其次,除了問題,哲學家的不同答案也十分重要。哲學理論五花八門,不同的進路都有其精采之處。而學習哲學的一大重點,便在於把握這些哲學理論的思路,了解它們怎樣回應。

  最後,有些哲學家會認為根本沒有獨立於哲學史的哲學問題,所以要理解哲學,就不得不學習哲學史。當然這只是其中一種哲學立場,但對很多覺得我們能獨立於哲學史的人來說,學習哲學史也能有力地幫助我們理解和思考不同哲學問題,故為學習哲學時重要的一環。

那我們要用術語嗎?

  好了,說到這裏,我們終於要回來本來的議題。如果推廣哲學在於令更多人把握到哲學問題,並且了解一些可能回應和基本的哲學史,那麼術語是不是非用不可?

  我們認為,當受眾本身達到一定哲學水平,那麼他就難以完全不用術語。一來,若然要學習更多哲學時,其他的哲學討論也會用上了這些術語,不學術語便很難與學術世界接軌。二來,如上所說,有些時候術語要表達的意思,不一定能完全化約為日常語言。如此,把握術語本身就是學習相關理論所必要。尤有甚者,有時候討論哲學,我們會用術語大概地指稱正在討論的東西,但要搞清這些術語的確切意思或正確定義,本身就是一項重要的哲學工作。在這幾個層面來說,學習術語可說是學習哲學所必要的,而且推廣術語本身也其意義。

  可是,如果受眾不太認識哲學,我們卻認為,能把握到那個哲學問題在問甚麼、某些理論又可怎樣回應、這問題在哲學史中怎樣走出來,本身就已經很有意義,甚至才是哲學最根本、最有價值的地方。而要做到這幾點,卻不一定要用上術語。﹙我們有信心,可以不用術語,也能清楚地跟初到中階的讀者清楚地講明一個哲學問題和一些基本回應。﹚

  如果一個初入門的讀者能做到上述幾點,那麼就算他一個術語都不會,我們覺得他也已經學習得非常不錯。哲學的重點,從來都在於提問與思考回答的過程,而在入門級別的討論中,術語絕對不是必要。若然最後學習哲學變成了學習術語,那更可說是本末倒置。

  所以,我們認為,在最入門級別的哲普文章中,適當地迴避使用術語是有意義的。一來這絲毫不會減少我們學到的「哲學份量」,二來術語始絡是一道門檻,會把一些讀者攔下來。當然,在程度深一點的文章中,慢慢地引入一些術語亦有其價值。所以我們不反對使用甚至推廣使用某些術語,但我們不認為推廣哲學就不應迴避術語,也不認為術語本身之於推廣哲學有這麼重要的價值﹙畢竟哲普的受眾大部分都沒有學習過很多哲學啊﹚。

  當然,說到底,即使要使用術語,我們也有責任要作清楚解釋。不然通篇文章都是特有所指的術語,讀者根本不可能明白文章的意思,遑論明白哲學問題和回應的思路。網上很多所謂的哲普文章,通篇都是術語,而又不清楚解釋術語的意思,根本就不是在普及哲學,倒過來反讓不少讀者卻步,以為哲學就是這麼難懂。這種把大眾排拒於門外的「哲普」,究竟是哪門子哲普啊?

亂用術語的後果

  反過來說,這些通篇術語又不作解釋的文章,就算對看得下去的讀者也會有反效果。這些讀者一般對哲學都很感興趣,所以就算文章讀不懂,也會窮探力索,以求盡力搞懂這些術語和術語之間的關係。去到最後,這些讀者往往好像若有所得,但若問他們這些術語的意思,他們卻只能「以術語解釋術語」,根本沒有清楚弄明白箇中意思。可是,他們卻因此以為自己已經認識了一些哲學,甚至認為這些術語加起來就是哲學。

  我們認為,這問題對推廣哲學為禍甚大。推廣哲學的目標之一,就是希望更多的大眾能清晰思考和表達自己所想,也加深對不同問題的理解和反思。上述的哲普方式,不單沒法讓大家理解問題得更好,還教大家思考得更加混亂﹙卻又自覺思考能力更厲害﹚,可說是完全沒有價值。

  所以說,哲普中,我們不反對使用術語,但我們並不認為一定要用術語 ── 要用時,也務必非常小心。

嚴振邦

為人嚴肅,平常都正經八百,不苟言笑,對運動旅遊美食色情資訊等日常輕鬆話題和說廢話挖苦別人說髒話耍廢搞惡作劇等取樂子的活動可說是全無認識也無興趣更無能力,甚至常不屑那些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終日只懂大言炎炎侃侃而談的人,以至有「嚴肅」的別名。可惜小弟一登場往往氣勢太嚇人,年紀雖輕卻常遭誤認為叔父輩的人物,故又被誤以為叫「鹽叔」——一個叫「鹽」的大叔。有些不認為我江湖地位值得稱「叔」的人,也就只能叫我「呀鹽」了。

More Posts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