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邀您加入我們的Patreon計劃,成為會員後登入網站即享免廣告及專屬內容![可按此]
作者:劉保禧 難度:★★☆☆☆
This is not a love story. This is a story about love.──500 Days of Summer
1.
500 Days of Summer(下稱 500 Days)的故事其實可以一句講完,甚至可以更短,六個單詞已經足夠:I met my soulmate. She didn’t.[1] 但是我想,電影的有趣之處不在於故事如何峰迴路轉,百轉千迴,而是透過男女主角平淡而帶點清新的故事,帶出一個哲學問題:愛情是否命中注定?
通常愛情片主角的對立面,會是情敵,或是絕症。500 Days 卻沒有三角戀,沒有苦情的死別。500 Days 也談命運,但男主角 Tom Hansen 不是希臘悲劇的英雄,他沒有對抗命運。男主角的對立面,是他自小開始抱持的信念:愛情是命中注定。500 天的戀情,其實是 Tom 從篤信到幻滅的歷程。
2.
1993 年,未滿 24 歲的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已經出版了第一本書 Essays in Love(台譯《我談的那場戀愛》)。若你翻閱這本小說,就會發現小說與 500 Days 從結構到課題都很相似。兩者的結構,都是從男女主角的邂逅開始,以男主角遇上另一對象作結;兩者的課題,都在探討「愛情與命運」的關聯。500 Days 更刻意展示狄波頓的書,多少有點致敬的意味。[2]到底電影是否參考了 Essays in Love?在此不作無謂揣測。但最少,小說發揮了電影的未盡之意,有助我們理解 500 Days 的愛情觀念。
電影兩次展示狄波頓的著作《幸福建築》
(500 Days of Summer 截圖)
500 Days 是一個關於「愛情與命運」的故事。
故事一開始,旁白就說男主角 Tom Hansen 相信愛情是命中注定的,若然遇不上自己的真命天女,他不會得到真正的幸福。當她遇上女主角 Summer Finn,他就確認對方是自己命裏的另一半。後來旁白介紹 Summer 出場,最後一句故意用數字顯示兩人相遇的機率之低:「在這擁有 400,000 辦公室、91,000 商業大廈、3,800,000 人口的城市裏,而 Tom Hansen 遇上了,解釋只得一個:命運。」[3]
以上的內容,正好呼應狄波頓所描述的「羅漫蒂克命定論」(Romantic Fatalism)。所謂「羅漫蒂克命定論」,他在 Essays in Love 以男主角第一身的角度,概括了幾點特色。
第一點是「命中注定」的感覺。男主角在航機上巧遇一名叫做 Chloe 的女生,他很快就發現自己愛上了她,一種特殊的感覺油然而生。男主角感覺到自己與 Chloe 是如此天造地設,心裏再容不下「巧合」二字:直覺是對的,我倆是命中注定在一起的。[4]
第二點是彼此相遇機率的計算。「羅漫蒂克命定論」是一個魔咒,中了魔咒的人,不僅感覺彼此是命中注定的,而且不禁會計算彼此相遇的機率,從而「證明」確有命中注定這一回事。男主角計算,自己在巴黎回倫敦的航機上遇到 Chloe 的機率只有 1/989.727。機率如此之小,稍有差池根本不會碰上,然而最後兩人都遇上了,那麼只餘下一個可能:命運安排了我們相遇。
3.
女主角 Summer 的前後轉變,見證了「羅漫蒂克命定論」的神秘魔力。
她一開始,並不相信命中注定。在一場酒會上,她向 Tom 表示根本沒有愛情,所謂「愛情」只是幻覺。但兩人後來還是在一起了:接吻、逛街、看戲、做愛,一般情侶會做的事,他們都做了。奇怪的是,她一直不承認彼此是戀人關係,而堅持大家只是「朋友」。畢竟她只是覺得 Tom 有趣,就「在一起」了。
這正是 Tom 心裏覺得糾結的地方:如果這都不算愛,還有什麼算是「愛情」?什麼樣的行為舉動,可以滿足「愛情」的條件?
Summer 最後相信了愛情是命中注定
(500 Days of Summer 截圖)
問題一直懸而未決,直到電影接近尾聲。故事的 488 天,兩人重遇,Summer 解釋為何當日不承認 Tom 的戀人身分,今日卻成了別人的新娘:「事情就是如此。有日我一覺醒來,我就知道了。(Tom 問:「知道什麼?」)知道過往和你一起時所欠缺的東西。」[5]她憶述自己如何在食店閱讀小說時遇上了真命天子,她補充,若然自己去了看戲,或者去了其他地方午膳,或者遲了 10 分鐘,事情就不一樣。所以,「這是注定的」。很諷刺,墮入愛河的她,竟然也成為了「羅漫蒂克命定論」的信徒,相信愛情是命中注定。
Summer 的反應說出了殘酷的事實:原來她不夠愛我。無論什麼樣的行為舉動,都不足以界定「愛情」,因為愛情是一種感覺:突如其來,無可預測,沒有理由可言。一旦墮入愛河,你就會知道愛情是什麼。起初 Summer 否定愛情,只因她不曾愛上任何人;當她愛上自己的丈夫,她的信念、言詞就跟 Tom 愛上她的時候一模一樣:相信真愛在冥冥中自有主宰,相信每次相遇都是久別重逢,相信對方是生命中的唯一。唯有這種感覺,才能夠決定什麼是「愛情」。
邱比特的經典形象是攜帶弓箭的小男孩,中箭者會墮入愛河
(William-Adolphe Bouguereau, A Young Girl Defending Herself Against Eros, 1880,
Wikipedia, Public Domain)
這種愛情觀念不是什麼新鮮事情。早在古希臘時代已經有了愛神「愛洛斯」(Eros),後來在古羅馬叫做「邱比特」(Cupid)。邱比特往往是小男孩的模樣,攜着弓箭,有時縛着雙眼,胡亂發射愛神之箭。主宰愛情的是心智未成熟的小孩,寓意相當明顯:愛情不屬於理性的領域,所謂「緣份」也沒有道理可言。為什麼你會愛上這一個人?什麼條件讓你愛上了他/她?在邱比特(亦即愛情)面前,這些問題都是不相干的,愛情無關於「為什麼」(why)與「什麼」(what),亦即無關於理性。愛情的關鍵詞,是感覺,是命運,是唯一。感覺對了,命運來了,他/她就是你生命中的唯一。
4.
當Summer墮入愛河變成了「羅漫蒂克命定論」的信徒,另一邊廂的 Tom,卻逐漸懷疑這個信念的真確性。
隨着劇情進入尾聲,Tom 開始反省與 Summer 的關係。有日,他找自己的妹妹 Rachel 傾訴,她語重心長勸說哥哥:你認為 Summer 是真命天女,我不這樣想,你只是惦記着她的好,下次你回望時,你真的要看清楚一點。鏡頭隨即轉向 Tom 的回憶 ── 回到 Tom 與 Summer 到戲院看《畢業生》(The Graduate)[6]的場景。Summer 在戲院看到了結局的茫然,禁不住流下淚來。這呼應了電影開首所佈下的線索:旁白指出少年 Tom 將《畢業生》錯誤解讀為一部男生覓得真愛的作品。電影輕輕帶過灑淚的一幕,目光銳利的觀眾卻知道了兩人成不了情侶的真正原因:Tom 根本不理解 Summer,看不透她內心的想法,也因此感動不了她。(後來 Summer 的丈夫卻懂得問她關於王爾德小說的事情,觸動了她的心。)
當 Tom 聽到 Summer 描述自己遇上所謂真命天子的過程,他首先是茫然,繼而明白,戀愛中人不期然都會有此感覺。他感受過,現在她也感受到了。自此他就確定,戀愛中人口中的「命運」(fate),其實只是巧合(coincidence)。換言之,一段戀情背後沒有神祗的掌控,「我遇上你」這個事件也沒有必然性 ── 我可以遇上你,也可以遇不上你。遇上之後,愛與不愛,也沒有必然性,所發生的事都只是巧合。
既然愛情不是命定,人的自由意志就可以有介入的空間。Tom 也覺悟到這一點。在新一輪的工作面試中,這次他不再聽任命運安排,而主動折返,邀請另一個她喝咖啡。結果,夏去秋來,新的女生 Autumn 出現,500 天的 Summer 之旅正式劃上句號。
Tom 在結局覺悟到所謂「命中注定」的虛妄
(500 Days of Summer 截圖)
5.
朋友對我說,這齣電影只需要看最後 5 分鐘,起初 80 多分鐘只是男主角中二病的展現。電影主旨很簡單,愛情不是命中注定,男主角最後覺悟了,主動出擊,這才是成熟的愛。
朋友是個智者,冷眼旁觀熱戀中人,有此結論,不足為奇。但我不同意這個解讀。我們當然可以抽離一點,指出「羅漫蒂克命定論」的虛幻,恥笑抱持這個信念的戀人。然而,再多的恥笑也消解不了,戀人不期然湧現「命中注定」的主觀感覺。「羅漫蒂克命定論」不純粹是一套理論,其中還牽涉人類複雜的心理結構。
表面上,「羅漫蒂克命定論」將愛情的基礎訴諸命運,作出一個形上學的宣稱:
因為命運安排了我們在一起,所以我愛上了你。
可是,觀察一下,戀愛中人恐怕無意探討世界的終極實相,或者追問「命定論」與「自由意志」誰對誰錯。實際上,「羅漫蒂克命定論」作出的是一個心理學的宣稱:
因為我愛上了你,所以我感覺到命運安排了我們在一起。
而這正是狄波頓概括「羅漫蒂克命定論」的第三點,也是整個信念的核心:焦慮。「羅漫蒂克命定論」在認知上無疑是虛幻的,卻不代表它荒誕無謂。事實上,在「命中注定」的宣稱背後,潛藏着我們內心深處的焦慮:我們害怕跟愛人分開,害怕世界沒有秩序,於是陳構一個說法,保證自己的戀情。若說愛情是命中注定,就好像事物有了秩序,關係有了保障,我們的感覺會踏實一點。
反而,若然相信所有人的相遇都是巧合,那麼錯失一班航機,錯失一次食店偶遇,軌跡改變,角度交錯,則我這輩子的摯愛、現在每日與我分擔悲與喜的另一半,也許只是街上面目模糊的陌路人。但是我根本不願意相信,現在我的摯愛就像是街上隨手攔截的計程車、酒店隨時替換的毛巾,只是湊巧碰上。一旦我真心相信所有事情的發生純屬巧合,就意味着我同時承認,所謂「摯愛」在我的生命其實是一場意外,可有可無。換言之,一旦我這樣想,我已經沒有那樣愛她。[7]
「羅漫蒂克命定論」的弔詭,就在於此。在認知上,我們沒有理由肯定邱比特的存在;在實踐上,我們的愛情經驗卻要求我們不得不抱持「命中注定」的信念,否則我們的愛就不夠堅定篤實。在這個意義下,相信愛情是命中注定,並非因為信的人都是白痴,抱持這個信念的人其實也是理性的,它要求我們為世界所發生的事情賦予意義(命運眷顧我倆),讓我們更加投入自己的愛情生活。
回到 500 Days 的結局。Autumn 告訴 Tom 她的名字之後,Tom 隨即向鏡頭報以自信的微笑。到底這是他放棄「命中注定」信念的結果?或是命中注定夏去秋來?在這一刻,Tom 知道這些形上學問題已經無關痛癢。重要的是,他再次成為了「羅漫蒂克命定論」的信徒。不是因為 Tom 的認知能力有問題,而是他的心裏明白:我又初戀了。
電影最後一幕,Tom 向鏡頭報以自信的微笑
(500 Days of Summer 截圖)
注腳:
[1] 聽說英美地區有雜誌會邀請讀者用六個單詞創作微小說。有關雜誌資料,可以參閱https://en.wikipedia.org/wiki/Six-Word_Memoirs
[2] 電影展示了狄波頓的書兩次。第一次是 Tom 在長途火車上偶遇 Summer,而他正在閱讀狄波頓的《幸福建築》(The Architecture of Happiness)。第二次是 500 Days 經典一幕「期待與現實」,Tom 帶備了《幸福建築》作為禮物送給 Summer,鏡頭正面展示作品與作者名稱。
[3] “For Tom Hansen to find it now in a city of 400,000 offices, 91,000 commercial buildings and 3.8 million people, well, that could only be explained by one thing: Fate.”
[4] “Because I came to feel we were so right for one another, I grew unable to contemplate the idea that meeting Chloe had simply been a coincidence…… Chloe and I seized upon a host of details, however trivial, as confirmation of what intuitively we felt: that we had been destined for one another.” De Botton, Alain. 2006. Essays in Love. London: Picador, p. 5.
[5] “It just happened. I just…I just woke up one day, and I knew. (Tom: Knew what?) What I was never sure of with you.”
[6] 這部經典的結局是男主角 Benjamin Braddock 成功在眾目睽睽下奪得女主角 Elaine Robinson,搶婚成功,最後兩人踏上了巴士,卻茫然不知如何走下去。
[7] 這個觀點,狄波頓透過小說的男主角說了出來:“The moment when I would feel that our meeting or not meeting was in the end only an accident, only a probability of one in 989.727, would also be the moment when I would have ceased to feel the absolute necessity of a life with her ── and thereby have ceased to love her.” De Botton, Alain. 2006. Essays in Love. London: Picador, p. 10.
你必須登入才能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