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邀您加入我們的Patreon計劃,成為會員後登入網站即享免廣告及專屬內容![可按此]
作者︰嚴振邦 圖:譚螢螢 難度:★★☆☆☆
《字花》編輯跟我們約稿時,提議我們可以寫一下哲學其實可以當成玩具看。他的意思並不是我們可以兒嬉地對待哲學 ── 雖然我們閒談間常常也拿哲學出來戲謔一番 ── 而是說可以拓闊「玩具」這概念,用來代表一種從不同角度把玩、賞析、拆解、重組事物的活動。哲學作為「概念的遊戲」,似乎也有可理解為玩具的一面。
若果只是表面地理解上述說法,似乎說不過去:哲學理論並不是胡亂堆砌,相反,概念湊在一起都有根有據,又怎可以像玩具般隨意拆解、重組?但如果想深一層,我們卻能發現這說法其實饒有深意。雖然哲學使用的概念都不是隨意拼湊,而是一眾哲人深思熟慮的結果,但同時間,我們怎樣把概念組合起來、把哪些概念拉在一起,卻不完全是有意識的自主選擇。社會、文化、傳統、政治等因素,都會在人思考的時候偷偷跑了進來,影響了我們怎樣使用概念。很多時候,就算我們反省再久,都不一定能察覺它們的影響,還自以為十分自主地思考。
如此,我們只能以某些目光去看問題,未能看到問題的中心,同時也限制了我們的思考,失去了很多看待世界的可能方式,無形中限制了的自由。
海德格:有破壞,有建設
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就認為以往的文化、哲學、宗教傳統,限制了我們能把握的概念意義,決定了我們看待問題的目光。問題是,人是歷史中的存在者,總不能不在某一個特定的歷史時空中出生,並活在這個歷史給我們的概念世界。
這些概念是歷史給我們的禮物,因為我們可以馬上用它們來思考。但它們也是歷史帶來的包伏:概念和概念之間的關係,經過歷代的流傳,已經密不可分。我們使用起來,往往不自覺就把這些關係視作自然,教人在處理問題時縛手縛腳:思考問題時,我們不能不用概念。因為擁有概念,所以人能思考,卻使我們只能以它們來思考。離開了既有的概念,我們甚麼都不是,概念是人思考這世界的唯一工具。我們的概念有甚麼限制,我們的思考就有甚麼宰制。
這時候,我們就看到了哲學作為玩具的第一個特徵了:就像玩樂高積木一樣,有的積木連在一起久沒拆開,想要拆卻不易。我們想砌一架飛機,卻沒有合適的零件,因此我們須讓每一塊積木都可以鬆動出來,才能砌出飛機。
故此,海德格認為做哲學,不能不「做哲學史」。「做哲學史」時,他就像把積木拆開一樣,打破一些隱含的概念關聯。只有這樣的破壞,我們才可以把零件拿回來,組成新的理論。就像他自己一樣,拿着大刀,走進哲學史,看到笛卡兒,馬上一揮,把知識和確定性這兩個自笛卡兒以來就連在一起的概念分開,他自己的存在論才可以重見天日。
傅柯:一定非這麼砌不可嗎?
傅柯(Michel Foucault)的哲學計劃跟海德格不同。他不是要研究存在論,而是要把人從不同的壓迫中解放出來。
從某角度來說,傅柯和海德格的看法很像:傅柯也認為,人作為歷史產物,我們的世界觀很多時都為歷史所決定,因此沒有辦法選擇用哪一個概念系統去看世界。這可以說是對人的壓迫,使得我們不自由。
有趣的是,人往往對這些壓迫並不自知,並以為都是理所當然。對很多人來說,沒有限制就是自由。我們好像自己喜歡想甚麼就想甚麼,沒有人可以管我的思想,哪裏不自由?但又有否想過,其實人的概念系統都不由我選,我只能在既有的概念系統裏思考,這已經是很大的限制?
為了把我們從這些壓迫中解放出來,傅柯做的工作,往往就是希望令我們理解到,其實人用的概念,很多都只是歷史上偶然的產物,我們不必一定要如此思考。
有時候,他做考掘學,就像考古時我們會發現地質裏有很多不同斷層一樣,我們的概念世界其實也有斷層。概念的意涵,也會相對於這些不同的斷層而改變。例如傅柯就發現,在文藝復興時期,現代所謂的瘋子其實並不遭排拒在社會以外,反而還被視為有着神秘力量,可以揭示某些神秘知識的人。把瘋狂與理性對立起來,原來只是現代的事。
另一些時候,他又會做生成學,去探討某一概念的使用怎樣從歷史上出現。例如「秩序」這概念,其實如何在歷史中生成變化,慢慢變成了今天的樣子?現代人對秩序的崇拜,其實其來有自,卻不是因為秩序本身有甚麼價值,而是由於歷史中發生的種種引致我們今天會這樣思考秩序。
透過考掘學和生成學,傅柯讓我們看到,我們正在使用的概念、使用這些概念的方法,其實都只是歷史上的偶然,人絕對可以不這樣使用。
傅柯讓我們看到了,原來我們手上的積本其實可以不這樣砌的。這一步可說十分重要,因有有些積木連在一起太久了,我們根本看不出原來是兩塊積木來。這個發現可以不一定這樣砌的覺醒,可說是很大的進步。
但問題是,舊的方法用久了,叫人根本就不懂不這樣砌,可以怎辦?在這個時候,哲學之為玩具的重要面向就要登場了:傅柯認為,要真正的自由,我們就要向未知前進,不停嘗試可以怎樣組合手上的積木,讓不同的可能浮現出來。有很多組合方法,是要嘗試過才知道這麼好。可說,不停重新組合才是王道。
德勒茲:不停創新才是王道
由此,就去到了德勒茲(Gilles Deleuze)的名句:哲學就是不停創造新的概念。很多人評批德勒茲時,德勒茲都會轉去說其他東西。這不是因為他要逃避問題,而是基於他對哲學的看法:如果哲學最終能為我們帶來自由,那麼我們就不一定要用某一套概念去理解那些問題。若然評批者不喜歡,他也樂於用新的概念另一角度去討論。
所以,我們要做的是刻意不停建立新的砌法,甚至自己動手改動手上的積木,不按其既定的形狀。只有這樣不停的創新,我們才不會受限於舊有的砌法,把玩具的潛能發揮到極限。所以去到最終,哲學不單只是破壞原有的砌法,也不只是發現它們可以有重新組合的可能,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把哲學實踐出來,透過不停的「亂砌」,重新組合,實現不同可能,讓我們真正自由。在這意義下,「亂砌」才是真正的哲學。﹙我並沒有所有組合都同等地好之意,有些組合方式可能比另一些更好,但若我們不試試改變,則永不知道有沒有另一可能。﹚
哲學作為玩具
玩具其實是人開展自己的場所。透過把舊有的組合拆開,用新的方法湊起來,人可說是創造了新的可能。哲學也一樣,如果囿於舊有的概念和組合,很多問題就難以解答,人亦失去了創新能力。只有有意識地把舊有的拆開,儘管只是嘗試一下看看可以產生甚麼,已經為我們帶來新的可能。哲學不單只像玩具,可以把概念拆開;哲學也應該是玩具,因為我們應該不停把概念拆開,重新組合。
原文刊於《字花》二零一八年一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