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rupt The Youth

三松閣:信則有不信則無?

誠邀您加入我們的Patreon計劃,成為會員後登入網站即享免廣告及專屬內容![可按此]

Spread the love

作者:Samson     難度:★☆☆☆☆

 

  朋輩間的聚會,偶爾會談到風水命理或占星鬼神之說。每當支持與反對的朋友爭持不下之際,總有人會報以一句「信則有不信則無」解困。但到底「信則有不信則無」是什麼意思?又有何根據?坦白說,這句說話也許比風水命理更需要解釋,下文將嘗試分析其各種可能的意思和回應。

  如果從字面意義分析,「信則有不信則無」大概是指某人相信某東西,就是它能夠存在的既充分又必要的條件,或曰人類的主觀信念可以直接創造或消滅事物的存在。換言之,如果你相信外星人存在,就可令外星人存在;你不相信的話,就會令他們不存在。這種想法合理嗎?我們可從「信則有不信則無」的不同對象來分析。

  如果「信則有不信則無」當中相信的對象是指外在物理世界的事物,則很明顯這是無稽之談。人類的心靈何時變得如此厲害,可以直接改變物理定律,創造事物難道電腦能夠正常運作,是根據我們的信心?不相信它就會失靈?外星人能否存在就在我們一念之間?這想法其實不啻自比上帝,神說有光就有了光,狂妄不已。退一萬步而言,就當信念可以決定外在事物的存在,但如果某信念對象 X,同時有人信與不信,到底 X 能否存在?比方說,A 君相信外星人或鬼神的存在,B君反之,那麼外星人或鬼神存在還是不存在?還是既存在又不存在?抑或由相信人數多寡決定?

其實「信則有不信則無」的支持者或許對人類心靈與外在世界兩者的關係有多少誤解,於此心靈哲學上有所謂 direction of fit 一說可供參考。按此理論,信念﹙例如知識﹚的特性是 mind to world,即信念旨在符合外在世界的實況,信念的目標是真理,而其真假取決於它的內容是否與世界相符。比方說「我相信香港有五千萬人口」,要判斷此信念的真假,就看香港人口是否剛好達五千萬。反之,慾望的特性是 world to mind,即慾望是要求世界的情況改變來符合自身。例如當我有慾望擁有世上最大的鑽石,意思就是希望現實世界﹙而不是夢中﹚中最大的鑽石的為我所有。由此可見,信念本身不但不要求改變客觀世界﹙但信念所引發的行動可以﹚,信念本身的真假倒要根據客觀世界的狀況而定。相信「信則有不信則無」,從根本方向上就不太合理。

  但我們也許不宜過於輕視信念的力量,倘若把「信則有不信則無」當中相信的對象限制於個人精神層面,那麼這想法就並非毫無根據。從個人經驗出發,我們都知道信念能夠影響人的精神情緒,甚至生理狀態,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就是最有力的實例。簡單來說,安慰劑效應是指病人雖然獲得無效的治療﹙例如服用無效的藥物,也就是安慰劑﹚,但由於他們「相信」治療有效,其症狀仍然得到舒緩的現象﹙要注意的是只有一部分的人有此效果﹚。研究認為,病人「相信」治療有效能讓他們產生放鬆反應,從而促進身體的自我療愈,並舒緩一些主觀感受性質的症狀,例如頭痛、胃痛、壓力等。根據《心靈更勝藥物:科學證明你可以療癒自己》一書所記載,信念的心理效果不只正面,也可能有壞的影響,這正是所謂的反安慰劑效應﹙nocebo effect﹚:病人不「相信」治療有效,可能會令病情惡化。而更有趣的是,在某些案例中,即使明知道自己服用的是安慰劑,仍有一部份病人會有正面的安慰劑效應!哈佛大學曾有一實驗,隨機把慢性背痛患者分成兩組,同時接受傳統疼痛治療,但其中一組會再服用安慰劑,並會於事前直接告知他們這措施。結果安慰劑小組依然比另一對照組獲得額外的療效!從以上的研究可見,信念雖不能影響外在物理世界,卻能於個人精神層面上左右某些東西﹙例如痛症﹚的存在,因此「信則有不信則無」於此意義下似乎仍有一定道理。

  雖然以個人精神層面詮釋「信則有不信則無」或許比較合理,但這終究不是「信則有不信則無」的一般用法。以現在相當流行的「水星逆行」﹙簡稱水逆﹚一說為例,很多人相信「水逆」期間會影響人們的情緒與人際關係。設想小明不是「水逆」客觀效用的忠實支持者,而是說「水逆」是「信則有不信則無」,他到底是什麼意思?一般而言應該是以下兩點:1. 如果你相信「水逆」能影響你的情緒與人際關係,它就能影響你的情緒與人際關係;2. 如果你不相信「水逆」能影響你的情緒與人際關係,它就對你毫無影響。1 和 2 兩者都是指出「水逆」這「客觀現象」能否影響某人的條件﹙信與不信﹚。但如果我們按上文從個人精神層面詮釋「信則有不信則無」,即信念只能影響個人精神的話,那麼即使小明真的感受到「水逆」對他的影響,其實也不會是「水逆」這「客觀現象」影響了他﹙因為信念其實不能控制水逆這「客觀現象」是否存在,或能否影響人類﹚,而是3.「你相信水逆會影響情緒與人際關係」這「主觀信念」影響了你的情緒與人際關係,以及4.「你不相信水逆會影響情緒與人際關係」這「主觀信念」令它對你毫無影響。1 和 2 這一組與 3 和 4 的一組,其因果關係完全不同 – 前者是現象影響心理,後者是心理影響心理。因此嚴格來說,小明「信則有不信則無」的想法仍然是錯的,因為最終影響小明的就只是他自己﹙3 和 4﹚,而不是他的本意:水逆現象本身引發影響﹙1 和 2﹚,換言之這其實不過是自我應驗預言罷了。當然,那些能夠接受或本意是﹙3 和 4﹚的人,則不在以上批評之列。

  上文或許並未窮盡「信則有不信則無」的所有意思,但希望借以上分析,帶出清晰與確當思維的重要,不要被一些時常掛於口邊但意義不明的說法曚混過關。

 

延伸閱讀: Theodore Schick and Lewis Vaughn, How to Think About Weird Things: Critical Thinking for a New Age, 7th ed., McGraw-Hill, 2014.

 

原文於2019年4月14日星期日明報﹚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