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松閣:愛情不問理由?

誠邀您加入我們的Patreon計劃,成為會員後登入網站即享免廣告及專屬內容![可按此]

Spread the love

作者:Samson     難度:★☆☆☆☆

 

  有人說,人們對愛情的一大幻想,就是以為可以自己選擇要愛誰。愛上一個人,從來不講理由,不由自主;但另一方面,很多人的愛情其實卻是條件計算下的結果,並無任何神秘之處。到底愛情是否不問理由?還是條件選擇?以下會對這兩種想法提出疑問,刺激思考。

  先劃清問題,下文所說的只限於狹義下的愛情-浪漫愛(romantic love),友情、親情或自戀等廣義下的愛都不在討論之列。再者,我們只討論愛情開始的原因,之後的過程,例如相處的方法;又或感情終結分手緣由等等,一概未能處理。簡言之,本文只處理以下問題:到底我們因何愛上一個人?如文章開首所言,主流意見大概可分為兩派,姑且稱之為條件論與神秘論。

  條件論者認為,我們之所以會愛上別人,其實是愛上對方身上擁有的那些明確的、美好的特質。當中指的不限於有形的條件,例如財富和漂亮的外表;亦包括精神性的特質,就像善良的性格,甚至於一般人常說的「對我好」或「能和我好好相處」這些行為特徵等等。條件論似乎很符合大部份人的愛情觀與實際操作:愛情的出現源於被對方的美善特質所吸引,就像柏拉圖的《會飲篇》中蘇格拉底所言,愛就是對擁有美善的追求。因此現實上那些具備各種優厚特質的人自然受人愛慕,條件不佳的則無人問津。

  話雖如此,但讓我們從以下的思想實驗反省條件論的問題:試把閣下擇偶條件列出清單(為方便討論姑且簡化為溫柔、聰明與長髮三項特質),將之張貼於時代廣場公開應徵,符合條件的人大概不下數萬。而由此可引申數個值得仔細思考的問題:第一,條件論者會否愛上所有符合條件的人?如果不會的話原因為何? 其中一種可能的答覆是我們有所謂「真愛不可能同時多於一人」(也許可以多至兩、三人,但似乎不會是數萬人?) 的信念,但這似乎與條件論者的立場衝突,因為那怕閣下的擇偶條件有多嚴苛,符合者總有可能多於一個。其次,假設你已有一位符合條件,同時感情穩定的伴侶,但如果在是次應徵中給你遇上更溫柔、更聰明與更長髮的人,真正的條件論者理應移情別戀才對,畢竟他們真正所愛的是對方身上擁有的美善而已。但我猜想很多條件論者也不會如此,甚至會譴責移情別戀的人,那又應如何解釋?最後,人們其實有可能愛上完全不符合自己擇偶條件的人。於此我並不是指那些對自己的認知不足,誤以為自己喜歡溫柔、聰明與長髮,但接觸過豪邁的短髮女生後才認清自己所好的情況,而是真正愛上一個不符合條件,甚至盲目地愛上擁有自己所討厭的特質的人的可能。例如你一向最討厭野蠻與不孝的人,卻竟然愛上了虐待父母的賤男,不能自拔。條件論者於此大概亦難以說明這種自我推翻的愛情現象。總而言之,從以上的提問可見,除了明確的特質條件之外,彷彿還有一些不明確的神秘因素左右著我們的情愛選擇。說愛情只是對美善的追求,看來並未能夠完全解釋我們因何而愛。

  神秘論者正正是反對條件論的浪漫主義者,相信愛上一個人其實是不問條件,沒有理由的。就如方才的思想實驗所示,我們可能遇到一個漂亮而善良、無從挑剔的人,但就是不愛。反倒是充滿缺點的壞人,卻不知為何深深受其吸引。面對此等條件論解釋不了的現象,神秘論者認為只能歸因於某些神秘的,不為人們所控制的因素決定我們的愛情(而不是沒有原因)。這種「愛情其實不由自主」的想法,支持者不在少數。具體而言,他們往往會提出兩種解釋,分別是「感覺」和「緣份」。首先分析「感覺」這概念。人們常說,愛上一個人與否,最終取決於對方有沒有令自己產生一種「仿如觸電的異樣感覺」,而這種感覺與具體的個人特質無關,是不能解釋的神秘體驗,所以即使條件再差的人也可能吸引別人。可是這種講法很值得懷疑,如果認真反省周遭的真實情況,便會發現所謂的「感覺」,很多時候不過是一些個人特質所引發的結果,並無任何神秘之處。撫心自問,為什麼人們往往只對漂亮聰明的人有「感覺」,卻對樣貌性格惡劣的人無感? 如果你相信演化生物學的那一套,「感覺」其實就是人類物種演化而來的心理機制,鼓勵我們追逐條件優秀的對象,藉而增加繁衍的成功率,所以「感覺」其實極可能只是條件的偽裝而已。

  「緣份」是另一神秘論者的慣調。「緣」本為佛家用語,指人與其他存在之間無形的連結,相遇的可能,而「緣份」所指的就是緣的份量輕重。但現在一般人於愛情上說的「緣份」,意思已經變得相當混雜。有時候它似乎單純意指遇上一個人的機率,但更多人認為它是一種「儘管機率再低,仍然註定於人海中遇上獨一無二的你」的神秘力量。即使先不論這種神秘緣份是否真的存在,但問題在於有什麼方法找出那註定的有緣人?還是只能呆著等?進一步而言,我們又如何確定對方就是那個註定的唯一?有沒有可能所謂的緣份,最後只是正當化自身選擇的辯解?相較於條件論,「緣份」似乎只是神秘論者拋出的另一個更需要解釋的名詞,並沒有真正解釋我們因何而愛。

  至此我們陷入了兩難。一方面,條件論與神秘論分別捕捉了我們對愛情的部份直覺,但又各自有其困難。更有趣的是兩者雖然看來互相排斥,卻似乎都需要對方補充解釋。例如條件論未能說明人們不按條件的愛情選擇,此正是愛情的不確定與神秘之處; 神秘論者口中不由自主的感覺,又其實很可能是條件的偽裝。換言之,到最後接受或放棄任何一方,都不足以完全解釋我們因何而愛。那麼如何是好? 以下是其他可能。首先,可不可以同時接受兩者,採取愛情既論條件,亦靠感覺的進路?個人認為這種立場只會產生更多問題,難以持守。比方說,面對有感覺但條件差的對象與條件好卻沒感覺的人時,應該如何取捨?最終大概只能回到條件論與神秘論其中一方而已。而另一可能出路就是乾脆放棄兩者,例如有論者認為,讓我們墜入愛河的其實不是什麼條件或神秘感覺,而是「想像力」。我們在愛慕的對象身上罩上種種的慾望和希冀,這些其實和對象本身一點關係也沒有,不過是個人虛構的心理投射。以上各種想法,答案到底如何?坦白說我不知道。

  方才的討論或許未能對人們因何而愛有完整的答覆,但希望可以令大家了解愛情現象的那種游離在確定與不確定,講理與不講理之間的複雜張力。其實世上有些事情就是不確定,甚至是徒勞的。或許正如社會學家烏利西.貝克 (Ulrich Beck) 所言,混亂,才是現代愛情的常態。

 

延伸閱讀: 柏拉圖《會飲篇》

原文刊於2018年10月16日《星期日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