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哲學在香港

誠邀您加入我們的Patreon計劃,成為會員後登入網站即享免廣告及專屬內容![可按此]

Spread the love

作者:豬文  難度:★☆☆☆☆

 

  常有言香港是個文化沙漠。這個城市,每天都摘去鮮花,種出大廈。在摩天大樓的狹縫之間,從事文化藝術工作的人只能掙扎求存。在如此環境裡,哲學這門常被視為最「離地」的學問,又會有怎麼樣的發展?一如其他文化活動,哲學在香港的發展空間可謂相當多限制,一般市民大眾,接觸到哲學這門學問的機會可謂少之又少。走進大集團經營的書店,放哲學書的書櫃只有寥寥幾個,甚至上面放着的「哲學書」,在受學院訓練的「哲學人」眼中,也難以稱得上真正的哲學書。不過,比起哲學普及在香港難以發展這個「人所共知」的問題,更有趣的現象是,在這個如此狹窄的空間裡,不同哲學傳統的影響力與普及程度也大不同,中國與西方哲學在香港可謂有很不一樣的「待遇」與「名聲」。

香港社會運動 中國哲學總缺席

  雨傘運動,是香港回歸以來最重要的社會事件,相信沒有太多人有異議。回想一下,在整個運動的發展過程當中,有甚麼哲學思想扮演着比較重要的角色?整個運動的前身 —— 佔領中環 —— 的理論基礎便在於公民抗命(civil disobedience)。美國哲學家羅爾斯(John Rawls)則為公民抗命這個理念作出了一套最完整而有力的論述。佔中三子在闡述其理念時,便偶有提及羅爾斯對公民抗命的理解。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學者如周保松教授、陳祖為教授為罷課的學生講授西方哲學,論及自由、平等、民主等理念以作為整場運動的基礎。

  當年的夏愨道,可謂充滿着西方哲學的理念。我們可以看到蘇格拉底、彌爾(J.S. Mill)甚至馬克思等西方大哲的身影,但中國哲學思想好像完全缺席了整場運動,我們不會聽到有人討論孔子「必也正名乎」的政治原則,也不會聽到人以孟子「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的激進想法去支持他們的行動。雨傘運動這個例子,顯示了西方哲學的影響力遠遠大於中國哲學:在香港的公共論述、社會運動之中,我們找得到西方哲學,卻不見中國哲學。

  或許,近年中國哲學在社會議題上的影響力因個別言論領袖的努力,正有上升的趨勢。陳雲可說是香港云云政治人物之中,最致力以中國傳統思想建構自己論述的一人。他謂香港乃華夏文明的真正繼承地方,或多或少有種主張香港應以華夏傳統安排我們的人倫生活、政治生活之意味。不過,陳雲較少以抽象的哲學思想為華夏文化的核心,禮儀習俗等具體的生活模式方是重點。結果,中國哲學亦沒有隨提倡華夏文化受到推廣。

西方哲學普及 際遇不盡相同

  西方哲學是如何在香港得到普及的呢?在筆者的年代,從普及哲學的層面而言,可說是李天命掌舵。他的哲學普及書藉,可謂風靡一時。放一本黑底白字的《李天命的思考藝術》在中學的桌上,總自以為很有型。每年哲學系的新生,總有幾個是李天命的忠實粉絲。因此,那個年代大眾理解哲學,很多時候都是從李天命中學習。而李天命並非一個研究中國哲學的學者,他所受的訓練大都是西方的分析哲學,尤其是盛行於二十世紀早期至中葉的邏輯實證論(logical positivism)和日常語言學派﹙ordinary langauge philosophy﹚。這樣一來,一些分析哲學對哲學的基本態度便在香港得以普及開去,成為大眾對哲學的印象。例如語理分析這把李天命所言之「思方劍」,便在坊間裡廣泛流傳。至於一些中國哲學的核心概念,如「仁」、「義」、「禮」、「道」則無人問津。

  同時,除了李天命使之廣泛流傳的分析哲學一類,西方的歐陸哲學傳統比如存在主義、後現代主義,普及程度也頗高。在所謂「文青」這個群體裡,西方歐陸哲學十分受歡迎。香港的「文青」或許未聞《中庸》裡的「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但總會聽過尼采的「上帝已死」或沙特的「人是註定自由的」。這或許與西方歐陸哲學與流行文化的各種結合有關:不少文學、音樂與電影都啟發自上述的西方歐陸哲學的思想,而這些藝術作品成功吸引了香港的「文青」,令他們對作品背後的歐陸哲學更感興趣。

  也許,中國哲學在香港缺乏的,便是這些可以吸引大眾的「表演者」(李天命與西方各種藝術作品)。香港本身絕對不是中國哲學的沙漠。香港為當代中國哲學的發展,實在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幾位當代至為重要的中國哲學家例如唐君毅、牟宗三,都於一九四九年大陸變天之後,逃難來到香港,繼續他們的中國哲學研究。他們甚至先後成立了新亞書院、新亞研究所以實踐其延續中國文化的理念。所以,香港絕非沒有普及中國哲學的條件,只是相較西方哲學得益於那些引人入勝的表演者,較少人把中國哲學家思想以大眾化的方式普及開去。

身分認同增困難 哲普團體須竭力

  近年中國政治與香港人的身分認同問題,使中國哲學普及變得更加艱難。本土思潮興起,使香港年輕一代對中國的歸屬感已經愈來愈薄弱。他們不單不視自己為中國人,更以之為恥,認為中國就是無文化的象徵。如此一來,年輕人又怎會對中國哲學感興趣呢?更重要的是,中共近年大搞孔子學院,推祟儒家文化,這可說是向中國哲學獻上了「死亡之吻」。在香港年輕人的心中,「中國儒家哲學就等同獨裁專制」這個自五四以來的刻板印象,便變得更根深蒂固。他們自然不會想理解對這些「落後」的思想,反而對進步文明的西方哲學求知若渴。

  如此刻板印象,難以一時三刻扭轉。中國哲學在香港的普及程度遜於西方哲學的情況,也很難在短期內改變。不過眼見近期香港台灣的哲普團體如雨後春筍,百花齊放,當中既討論西方哲學,也有介紹了中國哲學。或許,中國哲學很快便能追上西方哲學吧。

 ﹙文章刊登於2017年5月27日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