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eakazine 訪問︰重新定義成敗

誠邀您加入我們的Patreon計劃,成為會員後登入網站即享免廣告及專屬內容![可按此]

Spread the love

文字︰ tszning@breakazine 照片︰andy wong@breakazine

  失敗,往往是成功製造出來的。當我們把成功的圈子定得愈窄,失敗就愈多。偏偏香港的成功圈子,窄得要緊。上樓、結婚、學歷高、醫生律師搞金融以外,我們不剩下多少對美好生活的想像。在成功的緊箍咒下,我們該如何面對失敗?

  「好青年荼毒室 ― 哲學部」的其中3 位成員,AlexMK,都是哲學系出身,MK 在唸研究院、Alex 現職編輯、軒是研究助理。3 人和朋友成立網上平台,撰文辦講座,都是希望將哲學思考融入生活,助人釐清概念。對於失敗,他們說,問題要重頭問起。

點為之失敗?

  MK覺得先要問清楚,什麼是成功? 什麼是失敗?Alex 嘗試描述失敗的特性。「很多時候,失敗令人沮喪,是因為有某種『荒謬』在其中。比如說香港人應得民主制度,是因為那既是人權,亦是中央政府的承諾。如果你沒溫書,那考試肥佬又怎會沮喪呢? 失敗是你預知了的。但中央政府食言,還打壓我們令雨傘運動失敗,那是有一種『荒謬』在裏面。」Alex 所指的荒謬, 除了期望落差, 還牽涉價值判斷。所以,有些失敗讓人沮喪,有些則不。

  但MK 倒是傾向覺得, 從定義來看, 失敗意味着無法達標,本身就讓人沮喪。因為人總難以單單在意自己訂下的目標,也總會在意他人的期望。而軒則認為:「失敗是做不到自己在意的事情。」若有人考試不及格,但他並不在意,他是在他人的指標下「失敗」了, 那又何妨呢? 但他也理解, 人無法脫離羣體生活,在意的人,多着。

  再問下去,當一個人常常無法達標,就等於那人是失敗者嗎? Alex 再嘗試區分:「Loser 有『自己一手造成』的意思,而且亦牽涉價值判斷。如果一個人出生在戰亂國家,而他要參軍打仗,打仗又常常戰敗,我會形容那是悲劇。但如果戰敗是因為他偷懶,於是連累戰友,那可能算是失敗。」失敗的前設, 是人有選擇的機會。「夭折的嬰兒, 你總不會理解他為失敗。但終日好逸惡勞的二世祖、打機致全家破產的人,你會說他是loser。」

  MK 認同若無法選擇, 就沒所謂成敗可言, 但有選擇的機會,亦即有責任承擔選擇的後果。他倒提出疑問,「當各人都有自身的生理和心理限制, 那算不算有得揀?」有時, 所謂「有得揀」, 會成為要求人承擔「失敗」責任的重壓, 也正是不少人的痛苦和挫敗所在。

真的失敗了,然後呢?

  那無論有否選擇的機會,但結果都是無法達標了,又該如何面對?

  MK倒是反問:「那更先要回答,成功代表了什麼?為什麼你覺得那成功的內容有意義?」MK 續指,這樣問是因為按他理解,面對失敗,除了繼續堅持以外, 人通常還有兩種反應。「一是你轉求一個階段性的目標, 但仍要求有『一小步』的進程;另一種則是重訂的目標甚至是偏離原意、違背初衷。」當然他指, 兩者如何在實際事件上區分, 是見仁見智。但分得到,才有機會避免後者。

  Alex 便舉例說,曾俊華參選特首時得到廣泛支持,正可理解為雨傘運動後的心理陰影, 很多人怕再次承受挫敗, 遂不想再面對林鄭及其路線帶來的絕望感。但軒則覺得,「這首先得分清楚,你想達成的,是重要的、應該如此、不能偏離的嗎?」在他眼中,這甚至比考慮是否合乎「原意」還更重要。「如果一個學生的目標, 是想寫出一份驚天地泣鬼神的論文,又如何?」對他來說,放棄寫一份驚天地的論文,無傷大雅,因為那目標,本來就不必要。

  至於MK 在考慮的, 還有不妥協的結果。比如入哲學系之前, 他的確曾經想當哲學家。「現在當然知道不可行。但我會想清楚,想當哲學家,是因為當中的智性追求和享受, 那就找其他方式來實現這心願好了,不然一個人自覺懷才不遇,整天沉浸在情緒籠牢, 徒添人生痛苦。」MK 的想法是, 個人的目標可以妥協,但社會層面的目標如真普選,就應該堅持不懈地爭取。

我們三人另外那天還談了很多東西,十分愉快,多謝 Breakazine 約我們訪問

挫敗,是壞事嗎?

  但他們覺得最重要的,是直接把問題置換。

  軒笑指, 成功與失敗, 根本很多時候就可以同時存在。比如說一個藝術家, 想畫一幅一鳴驚人的畫作,而他失敗了,但在畫的過程中,他卻更了解自己,那在藝術水平來說,可能是失敗的,但在個人成長而言,倒是有所累積和學習的。那麼當衡量的指標從來不止一個,那還需要感到挫敗嗎?

  「何況, 其實人生為什麼要追求成功? 成功了就好威, 失敗了就好頹? 以我們的Facebook Page 為例, 我們都沒有定下什麼具體目標。有的話, 達不到反而會不開心。我們只有方向,向着同一方向走。」由成功指標的轉移,變成放棄訂立具體目標,只追隨某些方向價值,軒說,管他什麼成功失敗,這樣活,不是簡單一些?

  Alex 再援引中國儒家哲學裏「義命分立」的概念。「義」即道理, 指該做的事。他指, 這說法, 有時會被理解為一種消極的態度。那詮釋是, 人想求義, 但總會碰釘, 比如追求民主當然會失敗, 因為威權政府和更大的命運,都由不得你掌控。但其實「命」所指的「命限」,本意並非無法掌握的「命運」,而是人盡力過後,所體會到的外在限制。

  「所以可否換個角度說? 人為何會失敗, 碰見限制,是因為你盡了你的義,不停追求更好。」這樣看來,或是追求人生理想、或是踐行社會公義,失敗了也不是壞事。「那不過在證明你在不停追求,是在證明你自身。」

  換句話說,盡義,其實正是在安頓我們遇見「命限」的憂慮。如此而言,失敗與否,重要嗎?

 

原文刊於 Breakazine ! 050《仆直》
Breakazine 網站連結︰www.breakazine.com
Breakazine 網店連結︰https://goo.gl/ri6uRd